摘要

  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农学院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2020年,学校引智帮扶低收入案例入选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最佳案例。2021年,学校提交的《发挥平台资源优势 提升精准帮扶成色》案例,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北京市属高校。  激发人才活力,...

  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农学院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优势,为首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力量。2020年,学校引智帮扶低收入案例入选第二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首批最佳案例。2021年,学校提交的《发挥平台资源优势 提升精准帮扶成色》案例,入选教育部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成为获此殊荣的唯一一所北京市属高校。

  激发人才活力,点燃服务乡村振兴“动力源”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参与,近年来,北京农学院通过参与市委组织部“人才京郊行”行动、开展专任教师科技挂职、实施推广教授聘任以及建设教授工作站、科技小院、“博士农场”等,激励和引导党员教师带头、广大教师跟进,扎根基层、走进一线,把论文写在京郊大地上,为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提供支撑和保障。同时,积极参与首都“百师进百村”活动,精心组织22位教师同7个区的26个示范村对接调研并达成合作结对意向。

  除鼓励人才下基层之外,北京农学院还在激活教师创新创业潜能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率先实施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先后发布26个科技攻关需求榜单和20项社会服务类需求榜单,面向全校教师发出“求贤令”和“英雄帖”,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以科技创新赋能乡村振兴。

  发挥智力优势,打好服务乡村振兴“阵地战”

  人才是一方面,积极引入、运用好新知识、新技术,也是打好服务乡村振兴“阵地战”的重要条件。

  在这方面,北京农学院围绕平谷农业中关村建设,组织专家团队为其量身制定《平谷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平谷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35)》等。围绕平谷大桃产业提档升级,组建由党员教师领衔的“文创桃”设计创作团队,建立教授工作站开展“文创桃”桃贴研发设计,成品率达到95%以上,申请技术专利,促进平谷大桃附加值显著提升。同时为昌平区农业科技战略发展规划提供智库方案,起草《昌平区“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承担《昌平区农村宅基地及房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风险评估等项目。

  实施“引智帮扶”,不仅能帮助乡村解决农业发展规划问题,还能为当地村民带来实打实的就业服务。以延庆区大庄科乡黄土梁村为例,北京农学院积极将从事香草研究20多年的专家教授“引入”到该村,指导村民试种香草获得成功,仅用两年时间帮助该村完成脱低任务。此外,还在大庄科乡沙门村建立了教授工作站,进一步帮助农民种植户熟练掌握香草育苗、植物精油萃取和手工香皂制作等全流程技术,使大庄科乡形成集育苗、种植、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香草产业链,创造就业岗位130余个。

  创建产业研究院模式,开拓服务乡村振兴“新路径”

  北京农学院作为一所农业专业为主的院校,不仅要着眼于当下,更要用发展的眼光为未来农业发展出谋划策。因此,以智慧农业研究院、农产品加工保鲜与流通产业研究院、基质产业研究院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团队应运而生。

  据介绍,智慧农业研究院建设的北农智慧蜂场,为房山区蒲洼乡7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进行产业开发和技术帮扶,打造以中华蜂产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产业集群,巩固拓展脱低帮扶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助力农民增收致富道路上擦亮北农名片。

  农产品加工保鲜与流通产业研究院则在助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如针对鲜切菜、预制菜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起草《关于落实市领导预制菜批示的报告》《关于推进“预制菜”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研发多个预制菜产品在市场推广等,精准解决了城市保障供给,同时为行业头部企业定制培养了高端技术人才。

  而基质产业研究院的建立,则是诠释“两山”理论北农实践的重要表现。针对承德矿区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质量差、尾矿大量堆存等问题,基质产业研究院开设了研究生专班,凝练尾矿肥料开发与基质化利用方向,探索开展产教融合背景下多学科交叉的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模式,成功让工业废弃物“翻墙”进入农林产业链,为承德打造全国生态城市和矿山绿化样板贡献力量。

  新时代、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北京农学院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把加强基层党建与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探索实施“学校基层党支部+行业首部企业党支部+村党支部”共建新模式,持续为服务首都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中共北京农学院委员会 供稿)

[ 责编:丛芳瑶 ]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