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课堂搬到田野里

   “这个时段的辣椒花粉贵比黄金,你这样做是挖不到花粉的,要像我这样轻轻从侧面挑出来。”“好不容易去掉雄蕊,授粉时却把花柱弄断了!”日前,在安徽科技学院辣椒种质资源基地,一堂辣椒有性杂交技术耕读教育实践课正在进行,园艺系教授隋益虎边示范边讲解。

   这仅仅是安徽科技学院耕读教育的一个场景。近年来,安徽科技学院充分挖掘中华农耕文明的教育元素,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内涵、新模式,把课堂开设到广袤的田野,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

  教室里有“农田”,农田里有“教室”

   2021年11月30日,由安徽科技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和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共建的“小岗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正式揭牌。自2016年起,学校将校外部分产学研合作基地进行针对性建设,增加耕读教育元素,并与地方政府、农牧企业、科技示范村、对口帮扶点和农业生态园合作共建校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100余个,将凤阳校区150亩试验农田改建成校内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投资400万元推进农业智能化建设,增设农耕文化墙、作物认知圃和物联网智能温室,搭建7个“智慧农业”耕读教育实践平台。

   在校内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记者看到,一个个大田作物区、园艺作物区、温室大棚区、智慧农业区……模块化布局田间,进门是课堂,出门就是农田。农学院院长崔广荣教授介绍说,耕读教育实践基地露地使用面积4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6000平方米,每年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劳动实践3000多人次,接待社会民众参观培训1000多人。

   “我最喜欢跟着高老师学习西瓜种植技术,他在农田里讲课与教室没有两样。”学生李帅口中的高老师是农学院高青海教授,他一天看不到西瓜绿叶,心里都痒痒,常常在田间地头一蹲就是一整天。他每次走村串乡,身后都跟着一群学生“粉丝”,尤其是主修西瓜种植课程的那帮学生,经常打电话问:“高老师,明天又要去哪,带上我吧!”

   拿着新品种西瓜讲课,在农田里讲解种植技术,这既是高青海的讲课特色,也是安徽科技学院服务地方培养“三农”人才的传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校一批又一批农业科研人员坚持带领学生在田间地头搞科研做试验,把广袤田野作为学生耕读教育的大课堂。

   “这几年,我们扩建、新建和改建一批校内外耕读教育实践基地,着眼时代特色和校本特色设置多重场景。学生们聚在教室里是‘一团火’,散在田间地头就是‘满天星’。”安徽科技学院院长李震说。

  互联网“原住民”成为农田里的“常住客”

   4月5日,安徽科技学院校园农耕文化节精彩开幕,除农耕知识竞答、趣味拔河、耕作劳动、国风乐器合奏、汉服舞蹈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农耕文化墙和作物认知圃,开展油菜杂交育种授粉扎袋现场教学。“眼下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开展以耕读教育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就是避免封闭期间学生沉迷网络。”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卫胜一语道破初衷。

   如何让“90后”“00后”这些网络“原住民”走下网络,走上课堂,走向田野?园艺教研室钱晶晶老师的答案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吸引到实验田里。

   钱晶晶是如何做到的?

   “宝宝们,知道草莓为什么要进行茎尖脱毒吗?”“宝宝们”是钱晶晶称呼学生的口头禅。“眼都看花了,还是没找到草莓茎尖。”“老师,我找到的这个是草莓茎尖吗?”在耐心答疑学生们的疑惑后,钱晶晶总会来一句:“宝宝们做的已经很棒了!”钱老师像大姐姐一样,学生自然愿意做一个“乖宝宝”。

   安徽科技学院是一所涉农学科优势明显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农”始终是它的特色和底色。基于这一传统的资源优势,该校安排涉农优势学科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农村开展科技咨询、产业服务和生产指导,让学生在“耕”中体验劳动价值,在“读”中强化爱农意识。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涉农专业学生参加各类生产实践活动占比达80%以上,70%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仍然坚守在农业岗位,一批批互联网“原住民”成为农田里的“常住客”,成为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的“新农霸”。

  持续推深走实耕读教育

   2021年年底,学校凤阳校区会议室座无虚席,凤阳县委常委、小岗村第一书记李锦柱正在给师生作专题辅导报告,李锦柱另一个身份是学校校外耕读教育兼职教师。2016年以来,学校在校内耕读教育基地按师生比1:20配备专兼职教师50名,先后聘请一批优秀校友、农牧企业技术人员、农林科技专家、乡村工匠、种养能手等担任校外兼职耕读教育教师。此外,该校党委书记蒋德勤教授牵头承担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地方高校农科人才思政教育与大国三农教育实践》,共创建1个课程思政案例库和5个“大国三农”实景体验基地,编辑出版《淮河农耕文明史》等4部通识教材,尝试破解学生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爱农、学农不为农等问题,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在安徽科技学院,耕读教育还是学生心理辅导课程的一张“好牌”。2021年寒假前夕,学校连续举办3场以植物疗法为主题的心理辅导课,心理课老师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生长,体会花开花落,感受生命的意义,与学生探讨植物枝叶、色彩、气味对人的情绪、心理以及生理的影响。学生们通过植物观赏和操作让泥土、植物、摆件为自己“说话”,进行自我心灵按摩,紧张烦躁的心情随花释放,缓解了压力,舒缓了情绪。“亲近大自然,获得植物感官体验,对于治疗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明显效果。”学校张雪平老师深有体会地说。

   与文化结合,又带给耕读教育更多的古老记忆和丰富内涵。安徽科技学院以耕读教育为载体,连续举办十二届“金禾工程”活动,启动“农耕文化节”,范围覆盖涉农学科每一个学生,影响波及长三角地区。其中,创新赋予了耕读教育更多的文化色彩,学校精心打造的农耕文化墙,就是耕读教育与文化结合的一个品牌。这块文化墙位于学校凤阳校区种植科技园,共71块展牌,由农业发展史、农事操作、农时节气、农具演化等八个部分组成。“我们将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建农耕文化墙,联手传播传承农耕文化。”安徽省农业博物馆副馆长华庆明参观后当场表示。

   而在农学院党委书记何世潮看来,农耕文化墙面向社会开放,就是为青年学生及社会民众提供农业科普教育,传承师生耕读文化基因,强化耕读文化认知与传承。

   如今,安徽科技学院涉农专业学生“农民范儿”越来越足,他们领办专业合作社,推广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青涩学子正在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

   (本报记者 常河 本报通讯员 许正宏)

(责编:郝孟佳、熊旭)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