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基因科技“国家队”:高科技助力内蒙古乡村振兴

基因科技“国家队”:高科技助力内蒙古乡村振兴

图为李光鹏团队部分成员合影,左三为李光鹏。 受访者供图。

“今冬牛肉价1斤超40元,大家都高兴坏了!”临近新年,内蒙古各地牲畜买卖陆续收官。乌尼孟和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畜牧改良站的工作人员,近年来一直在配合内蒙古大学教授李光鹏团队作科研。

“他们分析出蒙古牛的肉究竟哪里好:品质好,产肉量高,适应阿拉善的恶劣生态环境,同时还能保护当地的生态平衡。”21日,乌尼孟和兴奋地接受了记者采访。

在学术圈,李光鹏是“大牛”,主持负责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他的科研成果包括获取世界首例初级、次级卵母细胞纺锤体互换哺乳动物;创制世界首例克隆骡子。

图为李光鹏团队正在基层和当地民众一起开展科研活动。 受访者供图。

图为李光鹏团队正在基层和当地民众一起开展科研活动。 受访者供图。

在内蒙古乡村振兴进程中,李光鹏是“引路人”。十几年来,他在以农牧业为支柱产业的内蒙古,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来保护、开发和提升内蒙古当地特色种畜资源。

“高校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帮助属地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卡脖子’的难题。”李光鹏告诉记者,家畜种业是一项长期发展的产业,需要国家顶层规划、大量投入和时间。“我们的克隆技术、基因技术在世界范围都是领先的。这些年来,我就是想让农牧民享受到科技红利、改善生活。”

多年来,李光鹏率领团队与内蒙古本地农牧企业、民间机构等合作,探索出一条产学合作的乡村振兴路。该模式已成功应用于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盟等地,效果都不错。

“我们规划,当地民间机构推广、实施、辐射农牧民。”在这条链条中,大家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科研团队负责科技研发与创新,企业负责筹措资金、协调当地资源、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农牧民负责后续的规模化养殖。

“这是一个台阶式的合作关系。最终大家都受益。”内蒙古丰东知盈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建宁5年前与李光鹏团队合作,培育适合当地、乳肉两用的奶绵羊。目前企业已建立起4000余只规模的奶绵羊种群场,这也填补国内无奶绵羊品种的空白。“我们尊重知识,李老师尊重我们的劳动。我们谁都离不开谁。”

图为李光鹏团队成员们正在抓牛。 受访者供图。

图为李光鹏团队成员们正在抓牛。 受访者供图。

农牧民们不懂科技,打动他们的是效益。在阿拉善,一头蒙古牛的出栏体重从之前的平均200公斤提升至400公斤,产肉率提升1倍以上;在乌兰察布,3000余户牧民依靠种羊克隆技术,年收入从5至6万元提升至12至15万元;在巴彦淖尔,探索奶牛肉用,推广肉牛近4000头……

“面对牧民时,我们不会讲高深的生物知识和大道理,而是用他们能听懂、感兴趣的语言来沟通。”李光鹏感慨说,牧民关注的是产仔率、成活率、长膘速度和产生的效益。

在阿拉善,李光鹏每年要带领团队来调查蒙古牛的分布,采样观察血样、肌肉组织、繁殖性能、子宫等发育情况,之后研究不同的基因如何在牛体内运转。农牧民要做的是配合团队用科学的方法养牛,之后把牛卖掉挣钱。

“集体化养殖时,疏于管理、现代技术介入不高。”目前李光鹏的科研团队共9人,一些骨干是他的博士。苏广华是其中之一,每年有近百天扎根基层。“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现有的生物技术,改变农村牧区的这种情况。”

如今,在内蒙古的广大草原牧区还成长起一支牧民科技员队伍。“最初是我们团队下去帮牧民们体外受精,现在他们自己做。”李光鹏谈及变化,滔滔不绝。

日前,作为一名无党派人士,李光鹏还获得“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评选”中的“先进个人”称号。“很高兴,但是不意外。因为这是我一直都在做的。学者嘛,就是应该这样。”

“乡村振兴需要高科技的支撑。其实,我们科研学者更需要走出实验室。”李光鹏深有感触。“我们的科研方向和课题都来源于牛棚、羊圈和草原,我们不能总拿实验室和小白鼠说话。”

“像胚胎、IVF、常规体外受精等常规、偏实际应用的技术,在实验室会被认为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相对较小,竟然是企业和农户都非常需要的。”杨磊是实验室的最年轻的研究员,他告诉记者,常年的野外调查修正了他的不少“偏见”。

“从未来长远来说,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有很大。比如种畜的改良方向上,目前,农牧民很期待有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良品种,同时很渴望能有指导他们实际操作的技术和理念。”常年的田野调查使苏广华更加坚定了未来的研究方向。“这也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面向地区发展的需求,解决实际问题。”(作者 奥蓝)

(责编:郝孟佳、于子青)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