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复旦大学,有一批德才兼备、育人铸魂的好老师。他们专业素养高,学术造诣深,更重要的是重视教学、善于教学,能够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地传道授业,真心诚意帮助学生成长发展。  今年5月,“桃李之心,春风化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正式启动。经学生推选、组织推荐、候选人风采展示、公示等环节,我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孙益红教授当选第十届“本科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孙益红  孙益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

  在复旦大学,有一批德才兼备、育人铸魂的好老师。他们专业素养高,学术造诣深,更重要的是重视教学、善于教学,能够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地传道授业,真心诚意帮助学生成长发展。

  今年5月,“桃李之心,春风化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正式启动。经学生推选、组织推荐、候选人风采展示、公示等环节,我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孙益红教授当选第十届“本科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孙益红

  孙益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抗癌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委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2022年3月20日至5月24日担任上海闵行体育馆亚定点医院负责人,参与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

  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好医生

  “仁心仁术”是孙益红老师最鲜明的特质。作为中山医院普外科的带头人,他立志传承中山医院外科前辈从医执教的理念,通过精湛的医术、暖心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践行“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

  “做个好医生,要有好的技术,但比技术更重要的是什么?是医德,是境界,是情怀。”在教学中,他总是教导学生要不忘初心、不忘本真,用真诚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名患者,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好医生”。门诊上,除了询问病情,他还时常和病人聊家常,了解病患急难愁盼,建立充分互信的医患关系;病房中,对于紧张焦虑的病人,他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鼓励病人,常常握着病人的手给予安慰,坚定患者的信心;手术中,他细致规范、一丝不苟、力求完美。他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传递出中山外科一脉相承的传统和信条:精湛医术和人文情怀兼具,努力将高度的责任心和仁爱心统一起来,做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外科是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艺术。外科医生的成长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千锤百炼,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方能游刃有余。孙益红老师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有着缜密临床思维和丰富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他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尤为强调深入临床,在学以致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努力做到融会贯通。

  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他对普外科各类疾病,特别是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到体会。对于外科危急重症,他总是能第一时间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迅速抓住诊疗的关键点和切入点,及时做出有效处置,显著降低危急重症患者手术并发症率和死亡率。有一次,面对一位不明原因出现休克先兆的青年病人,一线处置医生遇到了极大的诊断困境,病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彼时虽已是夜间,当值主任医师毫不犹豫地拨通了孙益红老师的电话,获取到病史中的关键信息,他迅速形成疾病诊断的逻辑链,现场救治也很快指向病情的关键:罕见隐匿性阑尾炎引发的急性重症化脓性门静脉炎,进展迅速导致感染性休克。有了明确的方向,第一时间的急救手术在死亡线上拉回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多年来,在疑难危重病例众多的中山医院普外科,临床诊疗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孙益红老师总是身先士卒,在他的带领下,普外科团队涌现出了一批既勇于担当、又具备应对复杂临床局面能力的青年外科医生。

  “我们都是老师教出来的”

  孙益红老师时常告诫学生:“外科临床如履薄冰,只有小医生,没有小手术。”对于教学工作,他总是全情投入,秉承“教学相长”的古训,在医教协同中托举年轻医生成长。

  作为普外科主任,每周一到周五的晨会早交班,每周一次的教学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乃至每日常规病房巡查,都少不了他的身影。门诊、病房、手术室,都是他的课堂。每一个貌似平常的病例,都可以成为他眼里非常生动的教学案例。

  他热爱临床教学,善于把握教学场景,抓住每一次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他特别关注医学生和住院医生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穷追猛打”式的追问常常令学生们神经紧绷。即便如此,他主持的教学查房,却很受年轻医生们欢迎,常常里三层外三层围着听讲的人。

  每次教学大查房,他都能从精准的病史采集和规范的体格检查入手,示范并引导学生们准确收集第一手临床资料,合理解读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报告,结合临床背景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研判,倡导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巩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点,在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教训、反思诊疗得失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科学的临床思维。他还鼓励学生们在遵循管理规范、诊疗规范、技术规范和伦理规范的基础之上,大胆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他反复提醒学生,要保持定力,认准方向,脚踏实地,尊重规律,“系统完整地管好一个病例,可能比走马观花看一百个病例的收获还要大” 。他还会在手术过程中结合病人和术中情况随时发问,尤其是针对生理和病理知识的提问,往往是医学生、研究生和住院医师最害怕的。但长此以往,这样的“突击考试”和“随堂讲解”,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的薄弱点,更督促学生时时查漏补缺,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中山医院严谨求实的学风,也在一次次的现场教学中传承发扬。

  他的“脚力”也让不少年轻人自愧不如。他会随时到普外科病房查看,了解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听取各类学员的反馈意见。如今,普外科针对年轻医生的培训体系已经成为中山医院临床教学和培训的特色和品牌之一,成为年轻外科医生夯实基础理论、拓展新知识和新技术的重要平台。分层、分类的教学培训,即便在疫情期间也没有中断。

  作为分管教育教学的副院长,他重视医学生和年轻医生的教学培训质量,不仅是务实热情的管理者,更是始终充满激情的实践者。再忙,最基础的教学和培训活动,他都尽可能到现场参加,想方设法提高培训的内涵和成效。普外科一年一度的临床“三基”考试,他都亲自命题、阅卷,关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细小问题,力求以点带面推动全院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

  他不仅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常和学生分享如何成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的心得。“做一个‘讲理’的外科医生”(懂生理、病理和药理),“手术做得好,功夫在戏外”,“讲规矩,重合作,能吃苦,能吃亏”,“回归本质、回归常识、练好内功”……他的“金句”,成为无形中鞭策学生成长的“戒尺”。在他眼中,对学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培训和考核的过程必须“严”而又“细”,这不仅是照顾患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让年轻医生在起步阶段就重视职业素养的养成。

  为什么如此不遗余力投入教学?他说,重视教学,是老上医人的传统,“我们都是老师教出来的”。他常常念及导师王承棓教授的栽培和指导:“我在起步阶段比较幸运,能跟随王承棓老师学习。老师的淡薄名利、虚怀若谷,对学生的认真负责,临床工作中的一丝不苟、倾囊相授,让我受益至今。老师对病人的济世情怀、对临床教学的热情,更让我学习至今。”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线下教学面临考验。在他的带领下,教学职能部门通力合作,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保证线上教学有序进行,并根据学生反馈情况,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形式,最大程度地保障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医生”

  老一辈外科学家留下来的,不仅是宝贵的临床经验,还有更为值得传承的科学理念和格局胸襟。孙益红老师常对学生说,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努力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医生”。

  要成为一名“大医生”,必须医教研全面发展,医术与医德齐头并进。“大医生”的眼里不能只有手术和技术,要看见每一个“人”,还要看得见学科发展的趋势,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准学科建设的生长点。

  我国是全球胃癌最为高发的国家之一,每年胃癌新发病例数与死亡病例数占全球总数接近一半,社会疾病负担巨大。从医33年来,孙益红老师一直和胃癌诊疗打交道,在胃癌外科治疗领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近十多年来带领团队从事胃癌相关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胃癌规范化外科手术推广和微创外科临床研究方面的工作得到了业内广泛认可。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日本为代表的国际外科学界就开展了以D2淋巴结清扫为核心的胃癌标准化根治手术,彼时国内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山医院胃肠外科奠基人王承棓教授,带领秦新裕、孙益红等年轻外科医生,在国内较早开展标准胃癌根治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并选择性施行D3根治术和联合脏器切除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为其后胃肠外科团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3年,普外科胃肠外科亚专科成立,孙益红任亚专科主任,主攻胃癌的外科治疗。2005年,在国际国内均对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诊疗尚无统一认识的情况下,孙益红教授率先提出“对于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应按胃癌诊疗规范进行治疗,首选经腹手术”,同期开展经腹食管裂孔径路手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该技术的开展将围手术期死亡率由原来的4.2%下降至0.5%,5年总生存率由原来的38.1%提高至51.6%,显著提高了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手术安全性和疗效。2008年起,孙益红教授作为专家组核心成员之一,联合发起胃癌规范化外科治疗全国巡讲,历时4年,覆盖25个省市自治区,受训学员逾万名,为我国胃癌根治性手术规范化的普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1世纪以来,胃癌外科治疗进入微创时代。对于已在传统开放手术确立学术领先地位的中山外科来说,如何在微创时代与时俱进,是摆在面前的全新课题。对此,他信心百倍:“在传统开腹规范化手术的坚实基础之上,我们有能力、也更应该在短期内将微创胃肠外科领域做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秦新裕教授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开展腹腔镜胃癌手术,2010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机器人胃癌手术,迅速确立中山胃肠外科在微创外科界的学术地位。

  鉴于在胃癌外科领域的精湛造诣,孙益红老师获得了国内外胃癌外科领域顶尖专家的高度认可,多次应邀参加世界胃癌大会、日本胃癌年会、韩国胃癌年会等国际会议,作大会报告或担任会议主持。他还与国内著名微创胃肠外科专家一起,联合成立中国腔镜胃癌临床研究协作组(CLASS),带领国内同仁在腹腔镜胃癌领域与国际专家同台竞技。在国际权威期刊《JCO》《JAMA》《JAMA Oncology》先后发表全球首个腹腔镜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安全性和疗效研究、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治疗早期胃上部癌的安全性研究,改写了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中国声音。

  当前,肿瘤学进入全新的精准医学时代。他对团队中青年骨干提出未来学科发展的新期望。科研创新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当源自临床、服务临床”,不断追求疾病临床表象背后的科学本质,从临床现象出发,凝练科学问题,开展相关研究,进而回归临床、服务临床,实现可持续发展。

  今年3月,上海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他临危受命,担任闵行体育馆亚定点医院负责人,在抗疫最前线指导医务人员开展救治工作。面对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冠病人,他带领团队积极调整诊疗思路,快速配备诊疗和抢救设备,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在危重症患者的集中救治,和合并基础疾病新冠病人的专科化诊疗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以仁爱为本,把患者当亲人,把学生当孩子,把治愈疾病当作一生的事业,这就是孙益红老师最真实的写照。把责任扛在肩上,随时出发,迎接挑战,他用行动为学生树立了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学生们说,“孙老师不仅是我们学术的老师,更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 责编:张璋 ]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