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明星、IT达人、自媒大咖、投资顾问、基金经理等职业颇受追捧的当下,农学不受青年人“待见”,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报考人数、录取分数、入学报到率“三低”的农学院里,聊城大学农学院畜牧学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多方面,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完美逆袭”。2021年9月,聊城大学农学院畜牧学教学团队被授予“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人才培养:牢牢抓住“生命线” 复合型卓...
在影视明星、IT达人、自媒大咖、投资顾问、基金经理等职业颇受追捧的当下,农学不受青年人“待见”,是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报考人数、录取分数、入学报到率“三低”的农学院里,聊城大学农学院畜牧学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多方面,实现了令人惊叹的“完美逆袭”。2021年9月,聊城大学农学院畜牧学教学团队被授予“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人才培养:牢牢抓住“生命线” 复合型卓越人才辈出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更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特别是像农学这类不受学生追棒的学科专业,更要用人才培养质量的‘硬实力’说话。”聊城大学农学院党总支书记邢金修说。聊城大学农学院十几年来,从学科实际出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宋德广是聊城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专业2008级学生,目前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肠道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关系。本科期间,他认真学习专业课程,积极参与实验课程和实践活动,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校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12年毕业后硕博连读进入浙江大学,先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5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0.8。
2010级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窦录涛,毕业后在梁山某饲料厂任品管员、品管经理。2019年1月自主创办了山东粮缘广进商贸有限公司,经营农作物及饲料等购销,年销售额近亿元,成了远近知名的企业家。
“这些优秀人才的成长,得益于聊城大学农学院“3341”复合应用型卓越农林人才模式的探索。”农学院院长郭尚敬说,“334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在于贯穿本科四年的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本科生一年级就进实验室观摩学习;二年级进入感兴趣的教师科研团队,接受系统的科研训练,依托老师的研究方向,主持创新创业项目;三年级开始到企业顶岗实习;四年级重点进行创新能力训练、职业技能实践。
为了给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便利,学院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创业模拟实训室”、“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和“创新创业工作室”,积极推进团队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很多学生大二、大三就开始以第一作者发布科研成果。
科学研究:攻破世界级难题,驴科学研究领跑全国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双引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依托阿胶工业,聊城市位于山东省现代驴产业的核心区域,在全球驴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聊城大学畜牧学教学团队在驴科学研究领域也有丰厚的积累。为进一步助推当地驴全产业发展,2018年,聊城大学农学院挂牌成立了国内外首家毛驴高效繁育与生态饲养研究院,聘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驴产业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王长法研究员为院长,目标就是要打造一个集科学研究、产业支持、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平台。
三年多的时间,以畜牧学教学团队为基础,研究院积极发挥王长法等领军人才的智力优势,对接国内外驴产业科技人才,组建起40多人的科学研究团队,形成了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健康生产、智能养殖与环境控制三个特色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毛驴产业的“聊大声音”蜚声世界。
怀抱着“将小毛驴做成大产业”的梦想,王长法从省城济南来到聊城,和刘桂芹教授等主持建立的驴精液超低温保存技术体系和人工授精技术规范,突破了驴精液冷冻和人工授精的世界级难题,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他牵头15家科研单位,采集分析了涵盖世界四大洲近六分之一的地方驴样品,成功破译德州驴基因组,获得国际首个组装到染色体水平的家驴基因组参考图谱,首次明确了地方驴品种间的特征性分子差异,为真假驴皮及阿胶的鉴别诊断、驴肉品质等性状解析提供了分子依据,为山东省著名的德州驴提供了“基因身份证”,填补了驴基因组学研究领域的空白。这项成果发表在2020年12月份的《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上,是全国在马属动物研究上发表的最高水平论文。
在今年十月份召开的第七届 (2021)中国驴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德州驴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高峰论坛上,聊城大学畜牧学团队三名年轻博士教师、一名本科生荣获中国畜牧业协会 “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其中,由马青山老师指导的2017级黄荣等同学的参赛论文——《驴源肠道乳酸细菌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是此次大会入选论文中唯一一篇本科生为第一作者撰写的获奖论文。
社会服务:产学研用一体化 助力“乡村振兴”
“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王长法一直铭记于心,并把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加强成果转化和推广,服务乡村振兴,作为科学研究不可推卸的责任。
几年来,团队成员一边执教于三尺讲台,一边忙碌在实验室里,还经常深入农村农户,亲自到养殖场里进行调查研究和技术指导。
据介绍,研究院牵头制定各级标准共26项,构建了高效饲养管理及优质驴制品生产保障技术体系,对规模化驴场建设方案和布局、驴屠宰检疫流程和内容进行了系统规范。这些标准在全国13个省279个场得到示范推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主体116家,有力推动了全国养驴业从传统养殖到现代化、标准化养殖的转变。
据不完全统计,在聊城大学畜牧学科的指导下,聊城市建设规模化养驴场207家,带动贫困户脱贫7313户,12671人,人均增收3800元/年,服务范围辐射山东省中西部地区70%以上规模畜、禽、蜂养殖场和90%以上省级畜禽龙头企业。
“黑水虻是一种类似蝇子的昆虫,功能非常强大。它可以变废为宝,把污染环境的禽畜粪便、厨余垃圾等,分解成昆虫蛋白和生物有机肥料……”说起自己的研究,李路胜老师就像在解说“动物世界”。他对这项研究的痴迷,可见一斑。他主持的“利用黑水虻处理畜禽废弃物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我国北方地区困扰养殖业发展的环保问题提供了完整方案。获批2019年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受理专利13项,新发明7项,实用新型技术6项,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科研的高度,决定着教学的厚度和服务社会的广度。专业受冷,但为国育才的初心不冷、助推乡村振兴的梦想不冷。聊城大学畜牧学教学团队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执着奋进,不断书写着“毛驴精神”的传奇。(王秀清 王黎 方婧)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联系。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