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9月25日晚,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发起,国际写作中心、文学院、完美世界影视、北京青春你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首作——北京师范大学版话剧《我们的荆轲》在学生活动中心进行首轮演出。该剧改编自莫言经典剧本《我们的荆轲》,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其进行舞台诠释后,再次致敬与创化经典。  演出掀起观剧热潮,也引来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

  9月25日晚,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发起,国际写作中心、文学院、完美世界影视、北京青春你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首作——北京师范大学版话剧《我们的荆轲》在学生活动中心进行首轮演出。该剧改编自莫言经典剧本《我们的荆轲》,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对其进行舞台诠释后,再次致敬与创化经典。

  演出掀起观剧热潮,也引来各界的广泛关注。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版话剧《我们的荆轲》编剧及艺术总监、著名作家莫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诗人欧阳江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诗人西川,完美世界集团高级副总裁、CFO曾映雪,完美世界集团副总裁王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邹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本场话剧总策划张清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负责人、本场话剧制作人梁振华等出席首演。同时,诸多媒体也受邀观看话剧。

  演出前,张清华介绍项目情况,他提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致力于推进文学创作、文学交流与文学教育,而此次“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戏剧工程”,正是在舞台实践中推动创作与交流,莫言先生的代表作《我们的荆轲》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改编与首演,是一次师生携手的探索。

  话剧共分为四幕,演出近100分钟。北师大版《我们的荆轲》尝试用现代话语讲述经典故事,以舞台结构与表现手法呈现主创团队对于“荆轲”与当下的“我们”的理解——在舞台设计上,舞台被隔离成大小不一的四个独立空间,以不整饬的平面象限结构隐喻大量与之同构的境况,而光影与演员演出的互动,为这个古老的故事增添更多色彩。随着剧情的展开,伴随着主人公荆轲在生命境遇中对于“侠”与夹缝中生活之人的思索,壁垒在生动的爱恨与力量的迸发中被彻底打破,生命的意义在更开阔的空间中隐约浮现。景观社会、消费主义、城乡分化、信息茧房、阶层流动……种种话题的抽象化直观呈现,让这一版本的《我们的荆轲》有了更具时代性的丰富内涵。

  演出结束后,北师大文学创作专业2020级硕士、导演李雅婷介绍了主创相关情况。她表示,这一版本的《我们的荆轲》希望回答“什么是荆轲的困境”“荆轲要面对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年轻人面对当下生活的反躬自问,本质上是剖析自我与理解世界。主创们都将对文学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思索熔铸于作品之中,在实践中思考,在演出中对话。

  莫言对首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更高的期待。作为该剧原作者,莫言认为,戏剧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此次学生们亲身制作话剧,其作品展现出现代的思维、超前的思想,建立起当下与历史的对话,在舞台中让批评与创作对话,很有意义。如果说人艺版《我们的荆轲》是壮丽与宏大的历史剧,那么北师大版《我们的荆轲》,就是哲学的、思辨的、现代的,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值得反复品味。莫言表示,期待和主创们展开交流,进一步优化作品。他相信,以此为开端,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演出也得到了欧阳江河的赞扬。在他看来,本剧不仅仅有世界级的剧本,在视觉形式上的突破也令人触动。荆轲刺秦这样耳熟能详的故事,用当代的戏剧语言得到了更多向度的呈现。而“燕姬”这一角色的改编得很巧妙,她既是文学的也是哲学的,既是想象的也是当下的,是对历史的穿越与总结,是对正在发生和或许仍未发生之事的隐喻。燕姬与荆轲的合体,把侠客的故事转换为人类命运更为深刻的故事,也使得话剧更为厚重。

  西川也表示,首演效果超出他的预期,是校园文化直接对话时代的尝试,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具有特殊意义。而校园文化赤诚而集中的表达充满艺术性,可以刺激当代人的进一步思考,对于当代文化是一种增益,甚至影响深远。

  梁振华表示,演出当日距离北京人艺版《我们的荆轲》首演,过去整整十年。主创团队是在用时代视野去理解《我们的荆轲》,实现经典与当下的交互。改编中大量采用了具有时代特色更凝聚着信息化时代精神的元素,让舞台成为媒介,促成当代精神与经典的对话。

  据悉,本剧主创均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语言大学、英国皇家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等海内外高校学生。北师大版《我们的荆轲》带着青年人对于生命赤诚的思索,鲜活又生机勃勃,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莫言特意为本剧题写了剧名和全部场名,并题写寄语鼓励校园话剧创作。

  此次,北师大版《我们的荆轲》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影视戏剧工作坊发起的“中国当代文学‘新经典’校园戏剧工程”首作,该工程计划每年选择一部当代文学经典进行戏剧化改造,并邀请专业人士深度介入,在实践中培养、输出中国优秀青年戏剧创作人才,更力图创作有影响力的戏剧作品,探索戏剧文学和剧场艺术的发展可能。项目负责人梁振华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推动对于《活着》《文城》《黄雀记》《废都》等文学经典的戏剧,丰富高校戏剧文化,让文学经典和时代相逢、走入校园。

[ 责编:丛芳瑶 ]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订阅号二维码
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