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全校研究生开学第一课相继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和研究生们一起,深刻感悟清华文化,自觉担当家国责任,用大我情怀引领人生不断迈上新的高度,在服务国家与奉献社会中追求恒久的生命意义。 邱勇讲话 今年入学清华大学的2021级研究生新生共计9000余人,其中79%的同学第一次走进清华园开启他们的学习生活。研究生新生中男女比约为2:1,包含来自106个国...
9月6日上午,清华大学202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全校研究生开学第一课相继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和研究生们一起,深刻感悟清华文化,自觉担当家国责任,用大我情怀引领人生不断迈上新的高度,在服务国家与奉献社会中追求恒久的生命意义。
邱勇讲话
今年入学清华大学的2021级研究生新生共计9000余人,其中79%的同学第一次走进清华园开启他们的学习生活。研究生新生中男女比约为2:1,包含来自106个国家的1024名国际学生。
“清华人最大的自豪,就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祖国壮美的事业;清华人最高的荣耀,就是把自己奋斗的足迹印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邱勇表示,历经110年的发展,清华大学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之路。
“这是一条知耻图强、坚持正确方向之路;这是一条又红又专、坚持立德树人之路;这是一条行胜于言、坚持服务国家之路;这是一条人文日新、坚持改革创新之路。面向未来,清华要乘势而上,实现新突破、开拓新格局。我们要提升境界,彰显大学之大;要追求卓越,矢志奉献国家;要拓展视野,担当全球责任。”邱勇说。
开学第一课现场
从问题出发迈向未来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邱勇告诉新生们,“研究生仍然是人生的成长阶段,不日进则日退”。他希望大家学会淡泊、专注,在研究对象中发现“天使”;学会宁静、心静,居闹市而“心远地自偏”“闭门即是深山”。
为了助力全体研究生同学在最好的清华成就最好的自己,清华人正以务实的精神,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秉承行胜于言的校风,从问题出发,迈向未来。
2019年是清华大学“学风建设年”,通过组织全校范围学风建设大讨论,经过255场学风微沙龙、基于1343条学风评论,学校总结出三大方面30条问题,继而以加强学风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研究出台《清华大学关于加强新时代学风建设的若干意见》。
2020年10月,在为期一个月的全校研究生教育改革讨论后,学校总结出五大方面21条问题。在2019年发布的《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基础上,制定出台《清华大学关于在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要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2020年3月13日至10月9日,清华大学召开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总结出七大方面20条问题,制定出台《清华大学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这是清华大学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系列战略部署作出的重要布局,以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大学创新体系服务科技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
一流博士生教育体现人才培养的高度,一流硕士生教育体现人才培养的活力。如何回应“李约瑟之问”?学校的回答是:从问题出发,自信从容,迈向未来,做真正有价值、有长远意义的事情。
面向未来,邱勇介绍,学校的重大部署是坚持一个根本,即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把加强党的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夯实两方面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持续提升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二是持续推进深化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动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实施三项中长期战略计划,包括正在制定完善的“2030创新行动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全球战略2030”。“2030创新行动计划”重在发挥“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作用,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打造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高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质量优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担当作为,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的承诺。 “全球战略2030”以2016年清华大学首次制定实施的“全球战略1.0”为基础,着重构建学校的未来塑造力,成为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大学,在奉献国家的进程中成就新的高度。
学问笃实生光辉
清华110岁生日后迎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如何在清新俊逸的清华园里,收获“春风化雨乐未央”的喜悦、体悟“学问笃实生光辉”的真谛,在清华文化的浸润与滋养中成长为“行健不息须自强”的清华人?
分会场学生聆听开学第一课
邱勇介绍,清华是这样做的——
以课程教学为基本载体。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提高课程的前沿性、研究性和挑战度,突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严格课程考核要求。学校要求在培养方案中完善以“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为基本架构的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为学科交叉或跨专业学位类别培养留出空间。
以科研实践为重要环节。科研活动是培养研究生独创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载体。学校强化研究生实践教学,提升博士生社会实践、硕士生实践实习的育人成效。加强研究生在各类实践基地中的真刀真枪历练,增强研究生发现真问题、解决大难题、定义新命题的实践创新能力。
以培养质量为生命线。学校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充分发挥资格考试、选题报告、最终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的质量把关作用,加大分流力度。坚持以学位论文作为学位评定的主要依据,为学生拆掉论文“枷锁”;培养环节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不唯论文、不走过场。“2020年以来,没有一位研究生同学因为论文发表数量没达到要求而不能申请学位。”邱勇表示,对数量没有要求,意味着我们对论文的质量要求必然提升。
当然,还包括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不断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传承发扬“体魄与人格并重”的育人传统,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构建全覆盖的发展支持体系……
把奋斗足迹印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只有同国家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有意义。”在服务与奉献中践行大地清华的理想,是邱勇在开学典礼上对研究生新生的殷切期望:“清华人心中有水木清华,但清华人更憧憬大地清华。希望你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自觉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中,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
长期以来,清华一贯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始终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前往国家重点领域、重点单位就业,把清华人的奋斗足迹印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过去10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呈现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就业率保持高位稳定,毕业生总体充分就业,毕业生赴重点单位就业率连续十年超过80%。研究生毕业生中约八成选择在国内就业,服务国家、贡献社会。
二是毕业生的就业选择符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需要。过去十年间,清华毕业生赴制造、能源行业就业超过3700人,赴基层公共部门就业近2500人。近年来,博士生学术单位就业率连续超过50%。2021年,毕业生赴中部、西部、东北就业占比约16%。
一批批毕业生将青春热血挥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机械系2009届硕士校友隋少春,毕业时“只要搞飞机,到哪儿都行”,选择前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工作,从事航空数字化制造和智能制造研究,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公管学院2013届博士校友药宁,毕业之后留校工作,但2014年主动选择放弃北京的生活到新疆喀什去工作,和爱人一同扎根在南疆,现已成为新疆阿克苏地区巴楚县委书记,并在今年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
刚毕业的2021届研究生中,有毕业后前往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工作、助力祖国“强军梦”的航院博士毕业生余明;也有毕业后作为选调生前往湖南长沙基层乡镇工作、为父老乡亲谋福利、为乡村振兴献青春的法学院毕业生许泽曦。
“大学不能脱离她所在的土壤而发展,大学是国家的大学。”这是在开学第一课上,邱勇始终强调的。据统计,过去10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出国(境)深造占比约14.2%,其中超过65%的毕业生到世界排名前50位大学深造。从校友总会“清华人”小程序注册信息来看,截至2021年4月,2002-2011级出国(境)校友中已有超半数回国工作,众多优秀“海归”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而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扩大中。在这个开放交流的时代,清华毕业生们传承着前辈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放眼世界汲取知识的养分,更不忘学成归来、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和人类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飒 通讯员 李婧 詹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联系。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