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就是在这个不足16平米的小屋里,杨奇逊院士和他的同事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感,研制出了中国首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从此开启了我国微机继电保护的新时代。”在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教二楼的一间小屋里,该校电力工程系电自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戴志辉正动情地向参加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同学们,讲述着当年杨奇逊院士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矢志不渝为国家电力事业不断奋斗的故事。图...
“37年前,就是在这个不足16平米的小屋里,杨奇逊院士和他的同事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共产党人强烈的使命感,研制出了中国首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从此开启了我国微机继电保护的新时代。”在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教二楼的一间小屋里,该校电力工程系电自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戴志辉正动情地向参加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同学们,讲述着当年杨奇逊院士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矢志不渝为国家电力事业不断奋斗的故事。
图为青年学子感受“院士小屋”的往昔岁月。
这个不足16平米的小屋,在华北电力大学有个响亮的名字——“院士小屋”。屋里被几张木头桌和桌上的电子仪器摆的满满当当。以现在的眼光看,用平常甚至简陋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可就是在37年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杨奇逊和他的团队,在这里研发出我国第一台微机保护装置,并成功在河北马头电厂投运。该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对国外设备和技术的依赖,使我国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理论和应用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全国电力系统引起震动。1994年,杨奇逊成为我国第一批工程院院士。2016年,华北电力大学着手恢复“院士小屋”原貌,并于当年12月15日,在小屋隆重举行了“中国首台微机继电保护诞生地”揭牌仪式。在揭牌仪式上,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杨奇逊院士走上讲台,讲述当年刻骨铭心的经历,谈及试验阶段的艰辛时,他几次哽咽,动情地告诉大家:奋斗是成功的基石!
青年学子参观“院士小屋”
30多年来,这间小小的屋子,已经成为华电精神的重要标志。其间蕴含的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电人。恰逢建党百年之际,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党委在“院士小屋”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一批批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走进小屋,认真聆听奋斗故事、感受奋进力量,收获科技报国的志向与信心。“院士小屋”已成为广大师生接受爱国爱校教育的前沿课堂,成为学校加强基层党建与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
图为杨奇逊院士(中)在当年的“院士小屋”进行指导。
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华北电力大学青年教师裴少通,讲述了他对“院士小屋”精神的感悟:那是一间朝北的屋子,夏天闷热、冬天奇冷。在小屋里做各种极端参数实验时,确实很苦。比如,在做微机保护设备高低温测试时,研发团队借来了冰柜、电炉,人为地把温度时而升到很高,时而降至极低;人在屋里观察记录数据时,要么汗流浃背,要么瑟瑟发抖……这种精神深深鼓舞着我,学习和科研过程中每当遇到困难,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这间小屋。小屋虽小,承载的梦想却很大。小屋将成为更多青年的“灵感活泉”,激励我们增强使命感,在科技自立自强的路上,留下脚印一行行。 (华北电力大学供稿 作者:王万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者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函联系。
Notice: The articles / pictures and other manuscripts that this website notes as the source of manuscripts from other media are reprinted manuscripts, which does not mean that they agree with their views or confirm the authenticity of their contents. If the reprinted manuscript involv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by letter within two wee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