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能力,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现代化强国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能力,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高校应持续推进学科设置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论断表明人们对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高度关注。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式也正由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转变。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下,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和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
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方面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建立起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自主调节机制,高等教育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方面仍有较为广阔的提升空间,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地位不相匹配。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高等教育要提前布局、主动作为,在不断改革中释放活力。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为代表的技术变革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新机遇面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十分紧缺, 、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在科学研究方面,我国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方面需要持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自主创新主动权。
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能力迫切需要在机制改革方面实现突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来临和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学科及技术之间的界限,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的趋势,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但我国目前的学科管理机制和评价机制并未很好地实现相应转变,导致学科之间存在明显壁垒,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创新成果的产生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从长远来看,一方面要进一步打破“学科培育—学位点设置—人才培养”的传统链条,跳出学科“窠臼”,瞄准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设置高端人才培养专项项目,实现对高端紧缺人才需求“快速”响应。另一方面要采用高校、科研部门、产业部门联合招标的方式,探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新型体制,强化科研院所、企业在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实现科学家、企业专家和研究生的共生共赢。
高教领域和科技领域要紧紧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打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以机制改革为抓手和突破口,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