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后,高职扩招百万、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等10余个政策文件纷纷出台。中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自今年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印发后,高职扩招百万、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等10余个政策文件纷纷出台。中国的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处在比较尴尬的状态,很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挣扎在“招生难”的困境中,一边是学生和家长不愿选择职业教育,另一边则是用人单位对技能人才既“急需”又“急缺”的状态。应该说,在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关口,职业教育陷入了“应然”重要与“实然”次要的泥潭。

  不少职教界人士表示,造成职教尴尬境遇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现在,国家政策一下子释放了诸多“红利”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打开了大发展的大门,那么,“东”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吗?那些多年发展中出现的痼疾顽疾能否很快破解?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带着这些问题来到山东烟台和威海,在实地调研中探寻大发展来临的关口,职业教育所做的起跑准备,感受职业教育跃跃欲试的全新的起跑姿态。

  机制体制的变革让“一潭死水”变成“一盘大棋”

  “2017年,我们调研了10多所学校,发现烟台市职业教育存在着诸多累积而成的难解。”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许箕展说。

  当时烟台市的公办职业院校并不全归教育部门管理,而是由不同的部门和区政府管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造成资源分散、学校的专业设置无法实现统筹,很多学校专业雷同、同质化严重:这个学校有财会专业,那个学校也有,这个学校办了学前教育专业,那个学校也办……

  “很多专业设置不是因为需要而是因为学校有相关专业的老师,学校招生是为了生存而不是为了办学,”许箕展说。曾经一度,数控专业特别热门,当时烟台市几乎每一所高职院校都有这个专业,都配备了相关的设备,结果现在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设备还在运转,三分之二都是闲置的。甚至有一个中职学校开出了23个专业。

  再加上,很多学校校长来自行政岗位,使得职业院校的行政化也非常严重,结果造成了“烟台市职业教育的人员流动几乎为零。”许箕展说。

  “一潭死水”如何发展?

  机制体制的问题不解决,从根本上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烟台市从2019年起,将原由市里其他部门代管、区代管、区属的职业院校等全部划归到市教育局直属,人财物实行统管,彻底理顺了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由条款分割到统筹管理,首先改变的是学校专业的设置。“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每一所学校进行长远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许箕展说。

  “我们原来是‘小而全’,现在可以做到‘专而精’了。”烟台城乡建设学校校长姜代坤说,现在所有专业设置都围绕着建筑行业,比如,同样都是机电,现在的专业设置可能就会是电梯或者智能楼宇控制等等。

  这样的变化当然不仅仅出现在一所学校,烟台市准备用3~5年时间完成所有公办职业院校的专业统筹,每所中职设3~5个专业群、高职设5~8个专业群。

  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由企业家和职教专家组成的专业设置委员会,不仅对现有专业进行评估,还要对今后新增专业进行指导。

  今年,烟台电子信息产教联盟在富士康科技集团工业园成立,省内5所高职学院、15所中职学校和2个企业参与其中,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资源和学校教学资源,在教学实训、课程教材、师资培养、工匠培育、技术创新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下一步,烟台还将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其他产业再组建7个产教联盟。

  机制体制变了,职教“活”了。各学校开始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对重复设置的汽车维修、会计等专业进行了整合,对保留的专业进行“智能+”改造。同时,院校可以进行教职工的交流和学校之间资产的调剂,为专业布局和资源流动打通了渠道。

  “一潭死水”变成了“一盘大棋”。

  培养模式的准备 从砸掉围墙开始

  有了机制体制的保障,一所职业院校如何发展的问题就回到了职业教育本身,也就是怎么办学、怎么办职业教育。

  这两年,只要提到职业教育,人们就会想到产教融合这个概念。

  所谓产教融合,从字面上看这是一道数学题:产+教=产教融合。不过,看似简单的加法在实际操作中却能产生出无数种方式,而又因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记者在威海职业学院见到2018级的连锁经营管理工匠班的学生陈永利时,他正在刚刚开业两周的超市内整理货品,而超市门口则摆着他今天要用的教科书。这个超市就是陈永利及他的同学的实训基地,同时也是他们上课的地方。上午,陈永利和同学在旁边的房间上课,下午便直接在卖场工作。

  其实,这个超市就是威海职业学院产教融合的一个缩影。这所学校的产教融合重点不在“产”与“教”之间的那个加法,而在于“融”与“合”。

  “办真正意义的职业教育,就要办以实训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威海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吴永刚说,在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里,大一通常会学习理论,到了大二再进行实训,“我们不能这样。”

  吴永刚的想法来自于一次偶遇。

  吴永刚有一次在一个酒店遇到自己学校毕业的正在做门童的学生,问学生在这个岗位上做多久了,学生回答:一年了。

  “我们酒店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饭店端盘子,在酒店当门童。但如果一两年、三年后他们还在端盘子、当门童,那我们职业教育就要反思,他们在我们这里接受的职业教育究竟值不值得?”吴永刚说,他希望学生在职业院校里学到的是真本领。

  于是,学校开展了一场“砸墙运动”。

  从2017年暑假开始,威海职业学院按照“教室+车间”一体化的思路对实训室进行了改造,把以前横亘在教室间的墙体拆除,把小教室变成了大车间。甚至学校的一栋大楼,里面每一层都是按照“轮船”的功能建造的:一层是机舱操作实训室,二层是电路实训室,三层是船舶驾驶实训室,所有船舶相关专业都可以在此实习实训。

  “如果我们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把一个酒店经营好,没有把它管理好,说明我们的老师没有真本事,说明我们的孩子学不到真本领,所以用实践化的教学,既是一个教学载体,更重要的是检验我们以实训为导向的教学质量。”吴永刚说。

  有了这样的观念,学校的日常管理等都有了教学的味道:学校的咖啡馆、酒店等场所的经营服务人员,都由相关院系的学生自己来担任。

  有人说,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来了,其实,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同时也是我国整个教育链条走向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机遇。在这个机遇面前,不仅职业教育人要做好准备,所有教育人都面临着如何调整、转变进而继续发展的挑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