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的2018年度部门决算经费数据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同时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也成为竞相讨论的话题。

  日前,全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公布的2018年度部门决算经费数据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同时高校信息化建设投入也成为竞相讨论的话题。自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来,教育信息化建设政策陆续出台,高校信息化发展方兴未艾。与时偕行,高校也积极推动着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的校园网建设阶段;这一阶段,IDC建设和基地IT应用等信息化硬件设施是主要建设核心,到90年代末,全国约有500余所大学建设了完备的校园网络。

  从2000年左右开始,由于互联网和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以数字校园为主的第二阶段,建设的侧重点逐渐从信息基础设施转向各类信息系统,各高校先后开发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信息系统和以身份认证、数据交换、集成门户为特征的数字校园运行管理平台。与此同时,高校也开始联合优质社会力量、在信息化服务商的技术支持下搭建符合学校需求的数字校园网络。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2012年,黑龙江大学获批首批本科院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成为最早进行信息化探索实践的高校之一。2013年,黑龙江大学与教育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全面开通了“数字迎新-数字学工-数字离校”三大系统、完成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工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设,数字校园服务能力在稳步提升中日益完善。

  自2015年左右开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开始渗透和应用于高校信息化建设,国内高校信息化发展进入全新的智慧校园阶段。对于智慧校园的内涵和特征,清华大学蒋东兴等认为:智慧校园是高校信息化的更高级形态,是数字校园的扩展与升级;它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有效衔接校园现实空间和数字空间,优化师生与学校环境、资源的交互方式,为师生建立智能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环境。

  过去,高校信息化建设更多围绕技术、数据、应用等建设,进入智慧校园阶段,信息化的使用者——高校师生成为了建设焦点,用户的需求、学生的培养、教师的发展成为智慧校园的核心。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的迅速发展,高校师生的网络接入和使用习惯逐渐从PC端向移动端转移,2014年,黑龙江大学在全国较早推出移动校园应用“i黑大”,高频应用在手机端即可访问,极大方便了师生的使用需求。2019年,学校对“i黑大”全面升级,接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成长、实习就业等全育人体系应用服务,形成智慧校园移动平台“今日校园”。同时,黑龙江大学针对辅导员需求引入应用“辅导猫”,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也回到学思想政治教育上。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黑龙江大学也以稳健的心态来进行积极的尝试,如学校推广使用的AI智能应用“校园百事通”,在节假日、考试月、开学迎新等重要节点便以便捷、智能、精准、人性化的服务获得了在校师生的良好反馈。

  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了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同年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则强调了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目前国内高校已构建符合本校需求及特色的信息化规划,黑龙江大学在信息化建设上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也是当代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教育信息化将走向何方、会继续带来哪些创新和突破,未来当融合各界力量去探索努力。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