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自2016年开展双创建设以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将有价值的企业引入学校,将最新的产业技术传播给学生。学校同华为以课程为切入点,以技术为承载体,经历1年半的实践论证和检验,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图1是学校同华为的人才培养历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和研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与华为校企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思路及具体的执行措施。 课程主题选择 以物联网为切入点 如今,技术...
上海交通大学自2016年开展双创建设以来,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将有价值的企业引入学校,将最新的产业技术传播给学生。学校同华为以课程为切入点,以技术为承载体,经历1年半的实践论证和检验,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图1是学校同华为的人才培养历程。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享和研讨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与华为校企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思路及具体的执行措施。
课程主题选择
以物联网为切入点
如今,技术热点层出不穷,对于方向和内容的选择及其重要,因为这决定了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创新中心结合交大学生的特点,并且想让工科及非工科学生都来参与学习新技术,因此从课程安排上,剔除对专业知识要求较高的云计算和网络安全等课程。首先,对于大数据课程,考虑到其展示性及实践操作性没有物联网有优势;其次,大数据课程偏软件基础较多,而物联网课程从物理硬件到云端数据收集可以打通为一条链路,对于上海交大不同学院不同方向的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将技术同本专业方向相结合,产生有创意的想法和作品;最后,从新工科角度来考虑,物联网更能做到真正的跨学科。基于上述因素,公开课的主题聚焦于物联网方向。
图1 学生创新中心同华为人才培养关键节点
华为物联网优势
从华为所提供的物联网内容角度考虑,课程也极具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华为的物联网课程体现了新工科的跨学科融合。对于上海交大这样的综合性学校来看,不仅有机电等工科学院,还有设计学院等。通过物联网课程的整合设计,可以最有效结合学生的优势,做到资源整合。
第二,华为的物联网课程体现了新工科的“新”。整个课程设计基于华为的“1+2+1”的IOT架构,从底层硬件到云端服务器,完整呈现了“端管云”的物联网架构。引入了最新的5G技术NB-IOT,此部分技术主要体现在应用的芯片上,为华为自研的budica系列芯片;引入了最精简的华为lite-os操作系统,去除冗杂功能,极大简化了开发难度,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华为提供了Ocean connect平台,简称OC平台,通过模块化的拖拽开发,对无编程基础的同学都可以做出可展示的产品成果。图2是华为物联网平台的架构。
图2 华为物联网平台架构
公开课体验
确定课程内容及主题后,就需要根据具体时间安排来组织公开课,为保证学生数量及开设课程的质量,在公开课组织中,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宣传组织方式
为了让课程信息覆盖更多的学生人群,首先要在学生活动集中的地方布置喷绘和海报。其次,积极发挥学生俱乐部的能动性,俱乐部通过相关学院的研究生会、学生会等进一步扩大宣传的范围。经过各方面的宣传和推广,最终此次公开课的报名人数为76人,统计分布如图3所示。
图3 NBiot 公开课报名数据
授课时间安排
为了保证大部分学生可以参与课程,同时为了减轻企业工程师的压力,通常选择的授课时间为周六或者周日,不建议采用周末两天的方式。整个的课程周期也不建议超过6周,建议以4~6周为宜,时间跨度越长,学生流失率越大。表1是公开课内容安排。
表1 公开课授课时间安排
公开课成果输出
对于公开课,如何让学生学以致用,做到真正的产学结合,是我们做双创教育的关注重点。由于此次公开课的安排恰逢华为设立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创新创业联合基金”,华为资助学生项目一万元,用于基于NBIoT物联网作品的继续深入创新。
截至课程结束,此次公开课共报名人数60人,最后参与作品展示共计45人,共有11组作品。在这11组作品中,有三组学生申请到了华为的“创新创业联合基金”。
进阶课提升
进阶课程需要学生有非常好的专业基础,结合电院卓工班的企业培养方案,将华为的物联网课程引入到课程中。该课程共计2学分,由中心老师和华为讲师联合授课,并得到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物研究组专家的现场指导。作为IoT课程的检验标准,所有卓工班学生均需参加华为HCDA-IoT认证考试,考试成绩占学生学科总成绩的20%。进阶课结束后,学生课程大作业将作为参加物联网大赛的基础原型。最后参与物联网竞赛的学生共有6组,其中“图书馆座位智能预约系统”和“基于NB-IoT的AED智能管理系统”拿到华东赛区特等奖并成功进入全国总决赛,并取得全国一等奖的好成绩。
自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同华为共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中心至今,以教师为主体申报了一项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项目和一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以学生为主体申报三个创新创业联合基金项目;50人拿到物联网初级认证;两组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物联网竞赛一等奖;一组学生获得华为人才创新奖等。具体奖项及成果见表2。
表2 产学成果展示
在接下来的发展建设中,将依照此模式将华为的人工智能AI课程继续推进。(责编:杨洁)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 楚朋志 陈江平 徐季旻 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