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环境是一种心理氛围,如压制还是民主,积极还是消极,自由还是束缚,接纳还是拒绝,热情还是冷漠等。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存在于幼儿周围并对幼儿心理产生影响的幼儿园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心理氛围,如压制还是民主,积极还是消极,自由还是束缚,接纳还是拒绝,热情还是冷漠等。幼儿园心理环境是指存在于幼儿周围并对幼儿心理产生影响的幼儿园环境。它是幼儿感受到的第一个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具有广泛性、潜在性、持久性与深刻性等特点。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品质和特点决定了幼儿对社会及他人的看法,也塑造着幼儿的个性。

  幼儿园心理环境影响广泛、持久、深刻

  幼儿具有易受伤害、可塑性强的特点,对爱和关注有强烈的心理需求,加之幼儿正处于“吸收力心智”的发展阶段,对心理环境特别敏感,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受到伤害。我们先来分析一个案例:9月末的一天,一个孩子在教室里哭了很久,教师和保育员始终不予理会。实习生无计可施后请教主班教师。主班教师说:“不要管他,等他自己哭够了就不哭了。”果然,孩子又哭了一会儿终于停止了哭泣,但神情是绝望的。主班教师对实习生说:“看看,这招很管用吧!”那么,这管用的“冷处理”对幼儿有何影响呢?

  首先,影响幼儿个性发展。如果幼儿园的心理环境是接纳的、欣赏的,幼儿就会形成乐观、积极、开朗、热情、主动等健全的个性品质,否则就会造成幼儿的个性缺陷。比如,压抑的心理环境会导致幼儿形成被动冷漠的个性;训斥紧张的心理环境会导致幼儿的自卑和焦虑;讽刺挖苦等心理环境还会给幼儿留下不同程度的心理阴影,影响个性的健全发展。

  其次,影响幼儿潜力的发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具有非常优异的先天潜能,教育无需也不应该用指导性的方式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会压抑潜能的自然实现,适得其反。教育需要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使之能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充分发展。

  教师缺少积极的情感投入

  许多幼儿教师认为,秩序和纪律是第一位的,对幼儿行为进行管理高于一切。研究表明,教师有一半以上的师幼互动行为是用来提出要求、规范幼儿行为的。教师在师幼互动中表现出高度的控制性,决定着师幼交往的目的、内容、方式与时间。幼儿则处于被动地位,扮演服从和依赖的角色。日复一日,教师日益强势、独断,幼儿变得被动、服从,最终导致幼儿主体地位丧失。

  研究发现,在幼儿园中,师幼互动的主要目的是交换信息而不是交流情感,二者相比,前者占绝大比例。由此可见,师幼互动过程中教师缺乏情感投入的问题广泛存在。许多教师希望幼儿倾听,却不愿意倾听幼儿,经常贴标签而不关注幼儿的内心感受。例如,教师经常会说:“如果你不乖,老师就不喜欢你了。”“如果你再欺负小朋友,我就不让你在我班了。”“你真是一个爱打人的孩子。”

  在某些班级,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并不融洽,幼儿反映:“老师的样子好凶”,“她说话太大声了”,“我不喜欢刘老师,因为她一点表情都没有。”

  教师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主导者和营造者,也是幼儿心理安全的守望者。教师的心理状态和品质直接决定幼儿园心理环境的质量。良好的心理环境需要心理健康的教师。然而,部分幼儿教师心理失健,存在缺乏爱心、情绪化、心态消极、缺乏自信等问题。

  教师应从管理者转变为关爱者

  针对幼儿园心理环境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改进,以构建安全、关爱、民主、接纳和自由的高品质幼儿园心理环境。

  第一,将管理的环境转变为合作的环境。改变管理控制的教育环境必须先改变观念。我们先从一个案例谈起。李老师和王老师分别负责中一班和中二班,平常这两个班级都秩序井然,有一天两位老师同时请假。李老师班里的小朋友听到李老师请假,欢呼雀跃。而王老师班上,小朋友听说王老师不来上课,很是想念,但依然秩序井然。可见,管理和控制下的纪律与秩序往往“看上去很美”,但儿童与教师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幼儿心理压抑,不能形成自律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创设和营造合作、有爱的心理氛围。首先,教师要努力与幼儿建立对话关系,倾听幼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其次,教师要具备人文关怀,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有理想主义和人文关怀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关爱幼儿,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再其次,教师要养成学习、反思、研究的习惯,不断发展教育智慧,让幼儿在“不教而教”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第二,将冷漠的环境转变成关爱的环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原动力,离开了爱,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所以,只有创设关爱的环境,才能获得幼儿的良好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创设关爱、温馨的情感环境,满足幼儿依恋的需要;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创设自主的区域环境,促进幼儿个性发展;创设愉悦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第三,将教师角色转变为父母替代角色。首先,教师能够更好地发展对儿童需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及时作出对幼儿长远发展有益的教育价值判断;其次,教师可以避免父母与幼儿过度亲密的弊端和缺陷;再其次,教师替代父母的角色比较容易理解和把握,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价值。

  教师要善于消化不良情绪

  教师是幼儿园心理环境营造的核心因素。心态消极的教师关注幼儿的缺点和不足,容易打击幼儿的自信;缺乏爱心的教师感情冷漠,与幼儿的关系紧张,得不到幼儿的喜爱,幼儿不能亲其师信其道;缺乏自信的教师也很难培养出自信的幼儿;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教师在不良情绪状态下往往出现行为失控。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及心理问题可能给幼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努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营造积极心态,培养专业自信。同时,要善于自我反省,避免失落情绪和不良心态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