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谋而合,在中国教育改革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可以将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放在同一概念框架之中进行整体思考的可能。

  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谋而合,在中国教育改革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可以将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放在同一概念框架之中进行整体思考的可能。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高考改革的试点与推进,特别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表明,仅仅依靠基础教育内部的中小学来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开始以不同方式介入基础教育办学领域,一些发达城市在博物馆课程、游学课程等方面也开始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系统的学习资源环境建设提上了议事日程。其中,高校助力基础教育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且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支持模式。

  一般来说,高校助力基础教育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通过一些高校的教育研究机构参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方式;而更多的则是高校通过集团化或办附属中学的形式促进基础教育中的学校发展。虽然也存在着诸如挂牌收费、缺少实质性的支持服务问题,总体上来看,高校助力基础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核心素养的提出,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谋而合,在中国教育改革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可以将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改革放在同一概念框架之中进行整体思考的可能。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需要大变革的今天,出现了不少高校和高中合力育人的实践探索,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校只是向高中要生源的问题,由“单向收割”向“共同育苗”的转变。

  随着高考改革在学科选择上的多种可能性的增加,个性化的选择空间开始放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合力助推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人才培养新样态,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联手育人,具有战略意义。为此,真正改变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育人链条上的“各管一段”的脱节割裂局面,改变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的素养缺失问题,就需要聚焦“核心+综合”素养养成体系的长程设计,实现高等教育助力基础教育,反哺高等教育的双向积极功能。新形势下,促进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合作,形成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拓展尝试。

  制度设计。从基础教育的衔接教育来看,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还是在基础教育内部的衔接,真正建立贯通的教育衔接体系,还需要走最后一程。也就是借鉴西方经验,进行一年大学预科制度设计,把高三“一年刷题”改变成大学一年预科是实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可思之策。

  搭建平台。除了让所有大学向更多的高中开放其资源之外,还可以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出面,积极鼓励有资质的高校,通过网络平台有效运作,让一批大学的大师专门为高中生开设素养养成课程,解决目前绝大多数高中存在的师资短缺问题。

  合作共建。针对新高考带来的多种选择以及部分中学师资缺乏的问题,积极鼓励部分大学与高中合作共建特色学科高中,并逐层向初中延伸,实现中学走“素养内涵式”的特色发展道路。

  标准延伸。以核心素养养成为抓手,将核心素养融进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中,实现核心素养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化,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的素养养成体系。通过K12等素养体系的建设,研制贯通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素养标准,实现标准细化和适度的两头延伸,让每个孩子的学科兴趣和能力倾向性都可以在不同能级水平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才能最终实现基于素养标准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贯通融合。

  长期以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作为断裂的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育人模式上存在着割裂、跳跃、脱节的问题,致使基础教育改革遭遇资源和应试“瓶颈”,高等教育遭遇尴尬的“高等不高等”“专业不专业”的人才培养“四不像”问题,而基础教育考试分数替代素养养成,高等教育专业教育替代通识教育的双重替代问题则导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越来越远,终身教育理念只能落空。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出,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提出,表明在素养养成教育的意义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可能走向融合。

  (作者徐冬青,系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