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教育厅印发《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医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文件强调: 支持高校参照《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通过“新增设置、压减停撤、交叉融合、改造提升”四种方式,新增设置一批急需紧缺工科专业,限制压缩一批饱和过剩工科专业,停办撤销一批错位低质工科专业,交叉融合一批新兴特色工科专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工科专业。 支...
近日,江西教育厅印发《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新医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文件强调:
支持高校参照《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通过“新增设置、压减停撤、交叉融合、改造提升”四种方式,新增设置一批急需紧缺工科专业,限制压缩一批饱和过剩工科专业,停办撤销一批错位低质工科专业,交叉融合一批新兴特色工科专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工科专业。
支持科研实力强、综合优势明显的研究型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支持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支持特色学科实力强的高校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
支持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高校组建“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全科医学学院”,打造跨学科、跨学院的医学人才培养特区。
支持南昌大学试点临床医学八年制、江西中医药大学试点中医学九年制、中药学八年制等长学制改革。
新工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重点任务:
(一)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升行动
1.推进新工科教育理论研究。组建江西省新工科教育研究中心,建立高水平理论研究队伍,每年围绕更新教育理念、培育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模式等问题,立项建设100个彰显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的新工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2.加强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推动工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科技史教育、工程伦理教育等价值引领课程融入教学体系,将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等时代命题融入专业教育,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建立工科课程思政结对制度,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深挖工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建立工科思政素材库。到2025年,培训100名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师,遴选20门省级新工科思政示范课程和1个省级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二)新工科教育结构优化行动
3.优化新工科专业布局。面向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江西省产业链、创新链的人才需求,支持高校参照《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设置指南》,通过“新增设置、压减停撤、交叉融合、改造提升”四种方式,新增设置一批急需紧缺工科专业,限制压缩一批饱和过剩工科专业,停办撤销一批错位低质工科专业,交叉融合一批新兴特色工科专业,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工科专业。到2025年,全省80%以上新增工科专业为与江西省重点产业相关的新兴应用型专业,现有工科专业100%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转型升级。
4.创建新工科特色学院。打破传统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支持科研实力强、综合优势明显的研究型高校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支持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应用型高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支持特色学科实力强的高校建设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鼓励通过创新管理方式和办学模式,整合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研究院等主体的教学资源,推动产教学研主动融合、学科交叉深度融合。到2025年,支持每所本科高校至少建设1所现代产业学院,支持建设30个以上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
(三)新工科教育模式改革行动
5.打造共建共享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依托一流专业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教育实践中心等项目平台,支持政校企面向工业生产真实需求,合作打造集技能实训、师资培训、竞赛组织、技能鉴定、课程研发、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校企、校际、校政之间基地共享、课程共享、文化共享、人才共享、成果共享。到2025年,至少建设8个省级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工科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学年,实践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30%。
6.构建以项目为链条的工科课程体系。以设计、制造、研发三类项目为主线,构建以课程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学科交叉项目、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设计项目为主干,以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群、工程科学技术核心课程群、多学科交叉选修课程群为模块的工科教育课程体系。鼓励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专业课程,将课程核心知识与综合解决复合工程问题相结合,将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相结合,开发一批从理论学习、项目实践再到探究学习的新工科课程,支持校企对标行业前沿知识与技能,合作编写一批“数字化、智能化、互动化”的新工科课程教材。鼓励每个工科专业建设2门以上校企(行)合作课程或至少1个校企(行)合作教学团队。到2025年,遴选建设40门左右新工科省级校企合作一流课程和40套左右新工科校企合作省级优秀教材,纳入省规划教材。
7.打造特色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支持高校以成果为导向,以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为目标,根据办学定位、区域优势和社会需求,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鼓励研究型高校凝炼产业急需的工科专业方向,开展“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鼓励应用型高校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到2025年,遴选10个左右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提升江西省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
(四)新工科教育机制创新行动
8.建立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机制。每年选聘50名企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层管理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导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鼓励高校制定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方案,每年选派工科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接受工程实践培训、参加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鼓励高校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等措施落实“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聘任与培训。
9.深化新工科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工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工程项目,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优化教学内容,学生毕业设计由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选题80%来源于企业,包括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实际工程项目等。推动实现校、院、学科专业之间的上下联动,以及学院、学科专业与人才市场、行业产业之间的目标协同、过程协同、管理协同。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省工科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全覆盖,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的紧密度进一步提升。
10.健全新工科教育质量管理机制。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科学制订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和质量标准,建立常态性评价机制并不断改进。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支持各高校分解落实各学院、各专业的使命和目标,分层制订新工科教育质量手册、质量管理流程和管理制度,鼓励教学质量评价由重知识传授向重问题解决转变。
新医科建设提升行动方案重点任务:
(一)大思政引领行动
1.建设新医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加强医学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建设。着力完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相结合,专业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相融通的大思政教育格局。到2025年,培训100名新医科课程思政教师,遴选15门省级新医科思政示范课程和1个省级新医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传承红医精神、抗疫精神,强化医德规范、医学伦理和科研诚信教育。
(二)新体系协同行动
2.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围绕全周期全过程维护生命健康需要,推动医教协同、科教协同、科卫协同、产教协同,构建医教研协同型健康服务、革新教学组织形式、聚集多学科专业优势、汇聚多领域社会资源、创新多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智能医学和精准诊疗、卫生政策、大健康等方向学科群聚集优势,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支持南昌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赣南医学院等高校组建“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全科医学学院”,打造跨学科、跨学院的医学人才培养特区。
3.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大力推进高水平医学教育师资队伍、医学教育管理队伍、医学教育研究队伍建设,构建学科交叉和协同支撑的人才引培模式,改革评价体系,建立激励机制,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能力和水平。培养医防结合型临床医学人才、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和多学科背景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建设20-30个示范性虚拟教研室,实现广泛的教学成果转化与优质资源共享。
(三)新模式促进行动
4.探索建立本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中医学“5+3”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支持南昌大学试点临床医学八年制、江西中医药大学试点中医学九年制、中药学八年制等长学制改革。开展基础学科未来科学家培育计划,支持建设2-3个基础医学、药学等医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传统医学与医学新兴学科、医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健康科学的交叉,构建医工结合、医理交叉和医文融合的“医+X”大健康教育体系,夯实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宽厚基础,提升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领军人才。推动地方院校新医科育人模式创新发展与研究。
(四)新专业提升行动
5.增设新医科专业。主动适应全球“工业革命4.0”和“生命科学革命3.0”,将医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整合,在智能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全球健康医学等方向布局建设一批急需的新医科专业。
6.提升传统医科专业。根据医学发展新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完善课程体系,支持提升一批传统医科专业,赋予新的内涵。
7.加强全科医学专业。完善以“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六位一体”全科医学课程体系,推进“五年不间断”的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建设2-3个国家级和20个左右省级全科医学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为基层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全科医学人才。
(五)新课程新教材“铸金”行动
8.建设一批新医科课程。加强医学与人文、基础与临床、预防与临床、临床与护理、临床与药学的整合,进一步推进器官系统整合教学改革,实现基础-临床课程贯通、PBL案例共建,着重培育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整合性实验的线上课程。将“互联网+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健康医疗”等医学领域最新知识、技术、方法更新到教学内容中,积极培育精准医学、智能医学、生物信息学、再生医学等新课程。
9.编著一批新医科教材。集中力量编写一批适应新医科人才培养需求的新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推进形成一批优秀教学案例项目。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和模拟教学、PBL/CBL教学、翻转课堂。突出实用技能培训,加强针对新发传染病控制的社会实践教学,增加公共政策和管理、应急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六)新平台建设行动
10.打造一批新医科教学平台。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疫苗攻关等重点领域,推进产学研融通创新,以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若干个“Med-X”医学交叉研究机构。支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临床教学示范中心拓展升级,设立省级跨校新医科平台,促进协同发展。立项建设名医(中医)传承工作室、新医科智慧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加强省内、区域、国际协同合作,联合成立或加入特色医学联盟,与世界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推进医学领域的国内外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