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以适宜融合为目标,以优保障、强资源、重师资、促共享为实践路径,持续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使特殊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 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特殊教育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特殊儿童成长规律和特殊教育发展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以优保障、强资源、重师资、促共享为实践路径,持续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使...
北京市以适宜融合为目标,以优保障、强资源、重师资、促共享为实践路径,持续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使特殊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
北京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特殊教育的决策部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特殊儿童成长规律和特殊教育发展规律,以适宜融合为目标,以优保障、强资源、重师资、促共享为实践路径,持续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使特殊儿童青少年成长为国家有用之才。
健全政策体系,努力保障特殊学生“上好学”。坚持统筹兼顾,建立常态化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机制,推动特殊学生入学、安置、助学等方面制度一体化推进。一是健全各学段招生入学制度。在特教学校附设幼儿园或增设学前部、融合幼儿园等,切实保障学前残疾儿童“上好园”;印发《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关于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意见》,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学生免试、就近、就便、优先入学,安置有能力继续就读的特殊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并稳步扩大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供给。二是完善教育评估制度。建立市、区两级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制度及管理规范,制定适宜融合的教育安置流程与服务清单,进一步提升特殊学生安置方式的科学性。三是统筹全市优质教育、医疗和康复资源,健全重度残疾学生助学制度。设立政府民生实事专项,组织专业人员为全市重度残疾学生进行专业评估,并提供一对一的助学服务,建立个性化助学服务档案,记录重度残疾学生助学服务全过程,努力保障全市每一名重度和极重度残疾儿童都能享有优质教育。四是统筹规划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探索建立普通学校融合教育推进委员会制度,切实强化普通学校特殊学生教育主体责任和融合教育能力。截至目前,全市已有948所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
优化供给方式,努力保障特殊学生“学得好”。坚持盘活存量、扩大增量“双向发力”,推进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资源提质增量和协调发展。一是按照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统一管理原则,统筹推进“市、区、学区、学校”四级专业“服务港”建设。加强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及视障、听障资源中心建设;推动全市16个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标准化建设,并建设14个示范性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基地;建设77个示范性学区融合资源中心,进一步整合特殊教育资源,创新服务方式。持续加强资源教室建设,积极为特殊学生增强终身学习和融入社会能力提供支持。二是研发面向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学习资源库,全面开放共享各类数字资源。开发面向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孤独症等不同类型特殊学生的学习资源,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面向特殊学生家长开设多个线上咨询专栏,研发“家校合作”等专题课程资源,累计上线各类课程623节。三是构建一体化“特殊教育支持服务平台”,建立特殊学生数据统一归口和共享机制,开发特殊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统一填报、审批、统计和通报,并将特殊学生需求备案管理全面纳入全市中小学学籍统一管理体系,简化学生申请流程,切实提高管理便利性和实效性。进一步规范特殊教育支持服务清单,优化备案、安置、评估等内容,努力为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高品质的优质教育服务。
加强师资建设,努力保障特殊学生“有良师”。一是建好以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骨干,以资源教师、随班就读工作教师为主体,以巡回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增加特殊教育支持教师和特殊教育评估教师两支新型专业师资力量,着力打造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七支队伍”。推动各区选聘相应人员,筹建工作组培育“专、精”人才,进一步充实保障特殊教育专业人力资源体系。市级统筹制定岗位标准及服务规范,推出专项课程开展集中培训,努力提升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二是积极构建普特协同、上下联动的特殊教育教研体系,以教研带动特殊教育专业能力提升。持续加强特教与普教的融合联动,将特殊学生学习需求纳入到普通教育教研中,形成市级教研引领,区、学区、学校教研联动的特殊教育四级教研支持体系,营造“研—学—用”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建立特殊教育发展联盟,健全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双向交流机制,为郊区干部教师定期提供脱产体验式培训。通过送教到校、不同区域学校“同上一节课”等形式,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专业辐射及业务引领作用,促进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和能力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