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又到一年“国考季”。日前,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发布消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将于10月25日开始报名。△国家公务员局发布预告  近些年,公务员热伴随疫情造成的就业不稳,不断刷新公众对“卷”的理解。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闻媒体爆出各地基层公务员队伍里有不少清华北大、常青藤,街道办、基层执法等岗位出现了名校博士,从而引发学历贬值、就业内卷之辨。与此同时,国考之难、报名人数之多屡屡...

  又到一年“国考季”。日前,国家公务员局网站发布消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将于10月25日开始报名。


△国家公务员局发布预告

  近些年,公务员热伴随疫情造成的就业不稳,不断刷新公众对“卷”的理解。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闻媒体爆出各地基层公务员队伍里有不少清华北大、常青藤,街道办、基层执法等岗位出现了名校博士,从而引发学历贬值、就业内卷之辨。与此同时,国考之难、报名人数之多屡屡刷新公众对“难”的理解。自09年开始,国考报名人数每年都过百万,2022年国考报名人数更是突破了二百万大关,计划则是招录3.12万人。

  2022年度国考,报名过审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参加考试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46∶1。由于今年就业形势分外严峻,即将开始的国考报名,人数毋庸置疑又将“上涨”。

热门岗位几万人挑一

  去年曾引爆热点的西藏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2.2万人竞争一个岗位。能考上中国海拔最高地区的公务员,堪称“天选之子”。


△阿里邮政管理局进面考生名单,分数达到了141.5分,超过很多中央部委进面分数

  阿里邮政管理局最终进面的三位考生全部放弃,不得已只能够递补,最后录取的是127.9分的一位山东农业大学的考生。

  实际上,阿里邮政管理局2.2万人空前绝后的竞争并不能完全说明国考热,因为这是全国唯一一个“三不限”的岗位(不限专业、不限户籍、不限基层工作经验),有不少考生因为层层限制无法报考一些岗位,若只想考公上岸,多选择填报“三不限”岗位,这才造成了该岗位不合理的“火热”。

  然而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进面的考生放弃面试,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去阿里地区呢?恐怕在地图上能够准确无误指出“阿里”在哪的考生并不多,不少人是出于积攒国考经验,抱着刷分为目的报考。

  阿里邮政管理局之所以能热度非凡,在客观条件上,正是由于该地区偏远,在政策导向上,给予了一定宽度。2014年人社部就已经发布〔2014〕61号文件《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最新政策要求2021年地处艰苦边远地区的县(区)级及以下直属机构(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按照《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要求,采取降低学历要求、放宽专业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等措施,适当降低进入门槛,推动工作力量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

  每年都有一些岗位热度非常,除了国考大头税务系统岗位外,也会随机出现一些“热点”。“热点”能够反映国考整体水平、难度上升。原来是几千人报名录取一个,例如:中国新闻网曾报道2013年国考报名的最热职位为“国家统计局重庆合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接近“万里挑一”;2014年国考报名最热岗位国家民委的竞争比接近“七千选一”,现在通常都是两三万的报录比,确实说明了总体竞争形势。

名校生涌入体制内

  国考热一方面说明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毕业生的去向、出路窄,伴随高等教育普及化而诞生的规模庞大的毕业生群体难以在现有的产业结构中完全合理消化,出现了一部分令人咂舌的“学历高消费”(比如深圳的小学、中学一水名校硕博,北京的街道办不少硕博学历),另一方面也是受自古以来我国儒家思想中“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影响。

  在名校毕业生进体制的媒体报道以及受之影响而形成的公众意识中,往往侧重“体制内”“铁饭碗”,剖析毕业生进体制的动机大多在于“地位”“体面”“稳定”“铁饭碗香”等。

  但如果仅用“铁饭碗香”来定义备考公务员群体,只能显示出“持铁饭碗香”观念群体的浅薄。或者可以说,代表了社会竞争激烈形势下焦虑在观念上的投射。

  实际上在京的中央部委公务员薪资待遇并不算优渥,衡量北京的物价,部委公务员的生活其实也并不宽裕。由于工作难度大、案头任务多、要求高,尤其不能出差错,并不是什么轻松的差事。

  “城外人”只看到体制内香,却不知其辛苦。

  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高校毕业生,尤其是名校毕业生对于建设祖国、参与社会治理充满了热情。例如,北京大学创建于国家危亡的1898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家国情怀早已熔铸进了北大人的品格中。在2018年校庆120周年之际,北大校友创作歌曲《我的一八九八》,其中“我的未名博雅,我的家国天下”唱出了北大人的情怀。


△图源|网易云音乐

  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时任校长邱勇在讲话中说道:“清华人最高的荣耀,就是把自己奋斗的足迹印刻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

  清华始终坚持着为祖国培养“红色工程师”的信念,“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是自老校长蒋南翔执掌清华14年以来一度实际上的校训,多年以来,仍以春风化雨的力量强壮着清华人。在清华学子的价值观中,最受尊敬的职业是教师和军人等为国家做贡献的人。

  南开大学作为周恩来总理的母校,也孕育着强有力的红色基因。

  越是好的学校,越是优秀的大学生,越有着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意识。其选择,也远远不止为了个人。公众对于国考热,尤其是名校生进体制的现象,仅仅持有“铁饭碗香”的固有观念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难之有理 理性选择

  国考之难在于考试定位,以及相应的竞争层次之高。

  作为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而设立的国考,自古以来科举制度吸引了众多能人志士,为在国家事务中发挥价值踏上科举之路。

  想要为国家做贡献这件事本身的门槛并不低。由于国考题型设置包含对考生的常识、数理知识、逻辑判断、语言运用,申论中对文字撰写能力等全方位考察,题目灵活,本身难度较大,使得不少学霸考生也“折戟”国考。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对西部建设、乡村振兴、城市基层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大批高素质毕业生下沉基层、扎根基层,丰富公务员队伍,在基层工作中注入优秀、新鲜的血液。

  国考是最为严格的选拔性考试之一,选拔后的人才直接用于国家建设,尤其是选调生的选拔更是优中选优,其性质并不同于其他考试。

  然而对于一定程度的人才浪费,比如博士在街道办工作,确实有些大材小用,浪费教育资源,不过反过来也说明了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下,社会整体受教育覆盖率很高。倒回20年前,有多少博士?博士珍稀,自然没有什么可能去街道办工作。

  备考国考的学生较省考又拔高了水平,不少岗位的报考要求在研究生层次,这意味着将在更高一级的层次进行筛选。不少名校毕业生一心体制内,而国考岗位又极为有限,甚至部分专业能对应的岗位两三年仅招一个人,比如不在京的小语种岗位,各地外事办招的名额往往都是一个人。名校毕业生放弃体制外名企高薪待遇,苦心国考的例子比比皆是。

  对于不少能力强的学子来说,社会快速变革、多元化发展、多要素涌动为他们提供了大展拳脚的广阔空间。因此,对于当前的体制内热要避免盲目跟风,是否备考国考,给自己多长时间准备国考?自身是否适合公务员队伍?都需要考生在对自己全方面了解的基础上理性选择。

  本文版权归中国教育在线所有

  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李璐瑶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