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联合推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减负行动3 0”)。作为继2018年减负行动1 0和2020年减负行动2 0之后,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又一重磅举措,此新政一出,引发青年科研人员广泛关注。在一些受访者看来,这些新举措不但可以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一些“不合理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个人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科技攻坚克...

近日,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五部门联合推出“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以下简称“减负行动3.0”)。作为继2018年减负行动1.0和2020年减负行动2.0之后,持续减轻科研人员负担的又一重磅举措,此新政一出,引发青年科研人员广泛关注。

在一些受访者看来,这些新举措不但可以帮助青年科技工作者,从一些“不合理负担”中解放出来,促进个人发展,更重要的是,为科技攻坚克难提供了更有力的机制保障。他们表示,减负有利于“沉心”“蓄力”,让大家可以铆足劲头攻关“卡脖子”难题,从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看能力不唯学历,出身“双非”执教名校敢想敢干

武恩秀是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副研究员,他认为自己是前两轮减负行动的受益者。

80后武恩秀本科毕业于一所“非211”“非985”高校,随后考取天津大学的硕士和博士。博士毕业后,2021年他拿到了天津大学的“副研究员”岗位。“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为我的第一学历属于‘双非’院校。”他说。

近些年,科研减负行动持续开展。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减负行动1.0),部署开展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检查瘦身、信息共享、众筹科改等7项具体行动。

其中在“四唯”清理方面,科技部、教育部相继出台破除“唯SCI”“唯论文”的措施,推动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行动。科技部政策法规与创新体系建设司副司长汤富强表示,全国各省市基本都已出台科技评价改革相关文件,对清理“四唯”特别是破除“唯论文”提出要求,以“四唯”为代表的科技评价不良导向加快扭转。

“天津大学主要就是看能力,只要有能力,资历、学历都不再是门槛。”武恩秀认为,正是因为用人单位积极响应国家减负行动,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从能力出发,才让优秀青年教师有机会脱颖而出。

2020年,在深化前期7项行动的同时,科技部会同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印发《关于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 激发创新活力专项行动的通知》,再推出减负行动2.0,部署了成果转化尽责担当、科研人员保障激励、新型研发机构服务和政策宣传等4项新行动。

武恩秀入职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暂时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他入职时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申请已经截止。没有经费,第一年如何开展工作?

“幸运的是,学校在资助青年教师科研方面推出了很多政策。”他说,自己入职第一年,分别拿到了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25万元和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课题项目基金20万元的资助,让他有足够的经费开展课题,“这真的让我感动”。一年后,他申请的青年基金项目也获得了批准。

在真切感受到“不唯学历”和“支持青椒”红利的同时,他也在一些日常科研工作的细节上,体会到了减负的好处。比如切实简化报销流程,“网上填写相关材料,财务处投递,效率极大提高”;项目绩效比例提高等。这些都让他这个初出茅庐的“青椒”免于成为“青焦”。武恩秀说:“目前未曾为生计担忧,可以踏实搞科研”。

也因此,他对新一轮减负行动满怀期待。

破除不合理负担,青年科研人员迎来减负3.0时代

相比于前两轮行动,减负行动3.0,更加聚焦青年科研人员群体。谈及新政出台的背景,汤富强表示:“当前,科技自立自强使命要求更好地发挥青年科技生力军作用。”“减负行动3.0各项举措,均是针对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反映的不合理负担问题而提出的”。

他表示,青年科研人员处于职业生涯早期和人生阶段的特殊时期,面临工作、生活、成长等各方面压力。这其中,既有职业发展需要和学术追求带来的“合理负担”,也有因制度设计不完善造成的非学术性、不必要的“不合理负担”。这些不合理的负担不利于他们潜心研究、积蓄发展。

他介绍,一线调研显示,“不合理负担”主要包括,青年科研人员崭露头角难度大,特别是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往往很难获得资助;起步成长通道窄,花费大量时间“抢”到的项目未必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评价考核压力大,青年科研人员普遍面临考核评价周期短、过于频繁等问题,短期内就要“达标”的负担重;不必要事务性负担重,“白天忙杂事,晚上搞科研”成为很多青年科研人员的工作常态等。

针对这些痛点问题,减负行动3.0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五个方面:“挑大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提高到20%;“增机会”,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资助青年科研人员的比例一般不低于50%;“减考核”,推动科研单位对青年科研人员减少考核频次,实行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中长周期考核评价等;“保时间”,确保青年专职科研人员工作日用于科研的时间不少于4/5;“强身心”,定期组织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疏导,关心、解决广大青年科研人员心理焦虑等。

看到这些新政策,武恩秀的第一反应是“兴奋且激动”。他说,国家积极给青年科研人员减负,提高资助比率,延长考核聘期,无疑给青年科研人员打了一剂“强心针”“兴奋剂”。

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晓明认为,提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负责人与骨干的青年人才担任比例,将对培养青年人才攻坚破难、勇担重任的能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建设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战斗力的科研梯队”。

同时徐晓明说,提高非竞争性经费资助比例,实行中长期考核与保障科研时间,将有效减轻青年科研人员在申报科研项目、职称评定和经费执行等方面的负担,“有力保障从事科研的专注度”。而这些,都有利于引导和保障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更好地投身基础性研究探索和“卡脖子”科研攻关工作。

好钢用在刀刃上,让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

作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放疗科医师、副研究员,周成最近把关于减负行动3.0的报道翻了个遍,他认为,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的“深层含义”,值得突出强调。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科技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想要突破瓶颈,就需要创造条件,让最富科研创造力的年轻人能够沉下心做事。特别是聚焦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国家战略需求与‘卡脖子’技术开展深入基础研究攻关并储备人才。”

中国科协创新院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39岁以下的科技人力资源占比达到了78.39%。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科技人力资源的主体,且往往正值创造力高峰,好钢应该用在刀刃上。

周成说,以很多教学三甲医院的青年医生为例,“白天忙临床、晚上写文章课题”,时间很紧张。过去,申报课题、职称都需要花大量时间填写很多重复性的表格、准备各种材料,每项课题还需要年度报告及进展总结,手头如果同时主持几项课题,单写进展报告与年度考核,累计就需要耗费数周。

如今,通过减少考核程序和频率、避免大会小会与应景性事务、增设稳定课题资助、提高青年人才担任课题负责人比例等务实举措,可以让青年科研人员“更沉下心去做探索性、创造性研究”,同时也给予了年轻人“敢于试错”的勇气。他认为,减负、松绑,为培养青年科技骨干、打造国际水平科技领军人物,提供了“厚积薄发”的土壤。

汤富强指出,在减负行动1.0和2.0基础上,将继续用好减负行动这一有效抓手,通过减负行动3.0,“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充分激发青年创新潜能与活力”。

武恩秀希望,全国相关单位都能贯彻落实国家减负政策,让有能力的青年科技人员脱颖而出、大显身手,为祖国人才队伍建设蓄力。他说:“我辈青年定不负国家所托,在科研一线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实现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

为打造科技领军人物提供“厚积薄发”的土壤 青年科研人员迎来减负3.0时代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