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邱勇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用党的创新理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对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高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提供了重要遵循。
“大思政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大思政课”既具有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核心功能,也是立足“两个大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思政课内容形式的丰富与拓展。
善用“大思政课”,擦亮马克思主义这个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国际局势复杂动荡,错误思潮暗流涌动。外部形势越是严峻复杂,高校越应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青年,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引导学生系统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锐利思想武器,感悟思想伟力、廓清理论迷雾、品尝“真理味道”,进而筑牢理想信念之基、把稳人生航船之舵,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铸入思想、深入心灵、融入行动。
善用“大思政课”,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肩负着特殊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必须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四为”方针,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源源不断培养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勇挑重担的栋梁之才。当代中国青年的心态和思想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原住民”,思想活跃而多样,价值包容而多元;他们是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Z世代”,自信且敢于质疑,自强且勇于挑战。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之变,青年思想理念行为之变,必然呼唤思想教育模式之变。相比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具有更鲜明的政治功能、时代特征和实践导向,有利于推动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增效,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善用“大思政课”,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国一盘棋的显著优势。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有效汇聚高校内部和社会各方的育人合力,才能讲好用好“大思政课”。高校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集合多元主体、整合多样资源、聚合多维场域,把党的全面领导优势特别是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大思政课”建设优势。讲好“大思政课”,必须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构建紧密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政课体系。高校要主动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加强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打造更多思政教学“金课”。讲好“大思政课”,必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作用。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教育,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同向发力、同频共振,让“大思政课”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和亮点特色。
“大思政课”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前进方向和基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理论和实际联系不紧甚至脱节的现象,对复杂理论议题、重大时代课题、现实矛盾问题、学生思想困惑的关切和回答不够及时到位,讲得不深、不透、不活、不实,学生感觉不“解渴”、不“管用”、不“尽兴”,导致“到课率”“抬头率”“点头率”打折扣,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成效。“大思政课”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关注社会现实、倡导实践检验,积极回答中国之问、时代之问、学生之问,是科学理论和具体实际的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互相渗透、“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有机融会,与思政课的改革方向具有逻辑一致性和内在统一性。我们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八个相统一”基本原则,推动思政课因时而进、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用好思政大教材。“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把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社会万象中的生动素材融入思政课,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树立格局、涵育情怀、激励担当。要把历史变迁融入大教材,让学生走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的深处,触摸历史记忆、赓续红色血脉,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坚定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增强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和决心。要把世界变化融入大教材,结合当今世界综合国力“东升西降”、国家治理“中治西乱”等趋势,向学生讲清楚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讲清楚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要把时代变革融入大教材,紧密结合党领导人民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紧密结合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抗击疫情等鲜活素材,让学生在感应时代脉搏中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拓展思政课教学场域,打造思政大课堂。教学场域是思政课的基本载体和关键要素,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等限制,把思政课置于更广阔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虚拟空间,把机械灌输式、空洞说教式教学变成现场体验式、问题启发式、互动研讨式教育,增强课程的时代感和学生的获得感。要建设社会大课堂,打造“大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在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火热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把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统一起来,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要建设活动大课堂,紧抓重大事件、重大节点契机,发挥大党大国典礼和盛会的育人作用。近年来,清华大学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国庆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服务保障工作,利用重大活动形成的大场域,因势利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厚植爱国之情、坚定强国之志、砥砺报国之行。要建设智慧大课堂,充分运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以立体化、可视化教学方式使思政课活起来,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思政课改革的最大增量。
重塑思政课教学范式,构建思政大课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拼图,也不是搭积木。只有把各类思政元素和教育力量有机融为一体,才能形成整体育人优势。“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超越传统思政课的“单打独斗”,强调课程体系的“大兵团作战”,建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要加强思政课体系内的统筹,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整体性,拓展建好思政实践课、选修课、慕课等多频谱课程,灵活采用“翻转课堂”、案例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成果讲全面、讲深入、讲透彻,达到纲举目张、触类旁通的效果。要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协同,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科规律,探索课程思政“一院一策”“一课一策”,形成“课程好+思政巧”的百花齐放局面。要加强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联动,把思政内容融入专业学习,把思政功能嵌入课外活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运用一切场合、一切载体、一切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守好筑牢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
“大思政课”凸显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基础地位和关键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相较于传统思政课,“大思政课”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着力加强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成为讲好思政课的大先生、履行课程思政责任的大先生、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大先生。
持续加强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教师是开展“大思政课”的直接主体和专职力量,必须在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要让信仰坚定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是一门信仰课,“大思政课”更是兼具理论和实践的信仰课。教师只有深信不疑、身体力行,才能用情感和力量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才能让信仰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让学识渊博的人讲道理。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要有“一潭水”的知识积累。思政课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加之知识更新速度愈来愈快,教师必须终身学习、及时充电,能够把抽象概念具象化、把深奥理论浅显化、把学理语言通俗化,使学生醍醐灌顶、入脑入心。要让师德高尚的人讲德行。思政课是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的统一。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和真理的传播者,应该首先成为优秀的道德示范者,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树立更高标准,践行更严要求,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传递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操。
统筹用好各方面师资力量。“大思政课”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也是全体教师干部的共同责任。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践行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要求,经常性进课堂、上讲台,结合开学毕业典礼、新生第一课等活动,讲好教育方针、形势政策“大思政课”,并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支持“大思政课”建设。要坚持全校一盘棋,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生导师开展导学思政、班主任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政、干部职工开展管理服务思政的意识和水平,让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高校要积极邀请校外领导干部、改革先锋、优秀校友、模范人物等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课内和课外相互支撑、理论和实践相互印证,实现知、信、行的统一。
健全教师队伍管理评价体系。管理评价体系是“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指挥棒。“大思政课”是一项新事业,需要建立鼓励探索的制度机制,充分激发全体教师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中焕发蓬勃生机、在创新中迸发无限活力。“大思政课”评价什么、谁来评价、怎么评价等问题,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新课题。高校要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建立重育人成效、重师德师风、重质量贡献的价值体系,坚持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校园评价和社会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摒弃功利主义倾向,克服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弊端,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共同描绘出静心教书、倾心育人的校园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