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认为,现行的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参照的是2012版修订的涵盖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个专业的体系框架,后出台的新目录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更新。目前来看,这种细粒度的“小专业”指导模式在由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对象更加多元、结构更加复杂、交织更加紧密的新环境下不断遭遇挑战和冲击,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吕建表示,普通高等学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认为,现行的本科专业目录主要参照的是2012版修订的涵盖12个学科门类、92个专业类、506个专业的体系框架,后出台的新目录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更新。目前来看,这种细粒度的“小专业”指导模式在由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对象更加多元、结构更加复杂、交织更加紧密的新环境下不断遭遇挑战和冲击,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吕建表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置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相关专业目录体系的适时调整和更新是适应国家战略发展、社会需求、高等教育改革等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指导下,采取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方式,从“大专业”视角建构全新的学科专业结构,按照本科专业“大专业”的逻辑推进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从结构与内涵两方面入手,将以上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为基础所形成的“小专业”目录按“跨界、融合、提升、超越”所体现的“大”的方式加以转变提升,推动形成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的“大专业”目录。
吕建建议,第一,各专业类根据学科自身情况设置1—2个本科专业,采用大类专业“入”、子方向分流的模式开展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为了改变“小专业”设置于培养带来的各种弊端,建议整合现有专业类下过多的具体分专业,每个专业类下设置1—2个本科专业(具体可根据各专业类特点进行整合与优化),并在入学一年后进行子方向分流。方向分流不是专业分流,而是结合院校基础和特色进行“大专业”出口方向的设置,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化和专门化的融合式人才培养。
第二,建议在上述改革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教指委体系,构建“大专业”教指委,同时考虑与学科评议组形成良性协作关系。建议对原有教指委体系进行优化改革,设置“大专业”教指委、构建“大专业”教指委组织体系、指导机制、监督机制等。同时,“大专业”教指委应与学科评议组形成互动关系,可考虑由各学科评议组总体统筹布局。
第三,建议在上述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和规范“大专业”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建议在摸底、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对“大专业”的核心课程、规划教材等予以适当框定或给出指导方案,全面整合和建设本科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等。
第四,建议在现有具有大类招生与人才培养实践的综合性高校进行先行示范试点,而后扩展至全国。大类招生实际上是对“前端”优化改革,而后仍然按照传统的“小专业”进行培养。“大专业”模式是全局性的优化改革,应在借鉴大类招生相关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布局。可考虑遴选一批有大类招生经验的高校开展改革试点工作,而后逐渐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大专业”培养体系。
第五,建议合理平衡好“热专业”与“冷专业”、“热方向”与“冷方向”。“大专业”模式在重视前沿专业方向发展的同时,还要对“小”“冷”“弱”专业方向尤其是“冷门绝学”给予适当的引导和保护,以更好为国家各项事业建设提供相应的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