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课标】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党文婷 严圣禾 光明日报通讯员 宋志悦 开栏的话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2022年秋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施行。该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科...
【新学期·新课标】
光明日报记者 柴如瑾 党文婷 严圣禾 光明日报通讯员 宋志悦
开栏的话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体现着国家意志和人民期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以及课程实施管理的直接依据。2022年秋季,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施行。该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描绘了育人蓝图,增强了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指导性、实践性。为更好推进新课标落地落实,本版即日起推出“新学期·新课标”系列报道,专版解读新课标之“新”,回应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之关切。
一座位于杨浦滨江的“雨水花园”,激发了上海市杨浦区平凉路第三小学学生们的浓厚兴趣与好奇;一组“会呼吸的雨水花园”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让学生们有机会亲手设计“雨水花园”,加深对能量循环和生态平衡重要性的理解,讲述好“鱼儿与菜儿和谐共生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科学与技术、道德与法治、语文、美术、英语等各个学科的教师,在设计图、模型制作、汇报稿撰写与表达等各个环节给予孩子们个性化指导。
今年秋季学期施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这种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新课标为何如此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各学科学习是什么关系?跨学科主题学习难在哪里又该如何落实?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江苏南京市晓庄小学学生在课堂上制作泥塑。新华社发
一种综合学习方式
“怎样建造一座多功能的桥?”“建桥可以使用哪些材料?”“建桥费用如何计算?”
这些问题的提出不是在建筑公司的招标会上,而是在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实验小学的“建桥之约”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中。由于乐群实验小学与兄弟学校仅一路之隔却来往不便,老师与学生们便从这一现实问题出发,语文老师讲授课文《桥》,让学生领悟造桥坚固的重要性;数学老师教学生制作工程造价的统计图表;科学老师为学生解答与桥梁结构相关的问题……学生们还走出校门,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实地考察建桥的可能性。
在参与该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乐群实验小学科学老师宋铮对跨学科学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跨学科整合往往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可研究的驱动性问题,让学生调动日常学到的知识,集合各个学科的力量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原则,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那么,什么是跨学科主题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安桂清教授解读,跨学科主题学习主要是指基于学生的素养发展需求,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本学科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开展综合学习的一种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董艳分析,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个人在参与群体活动中,能够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理论、方法等来探究具有真实意义的、具有难度和挑战的、与学科知识应用相关的问题,并能够整合相应的观点和思维,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不少家长有一个疑问,既然分科教学继续存在,新课标为何要强调跨学科学习?安桂清指出,课程整合的重心正从传统的内容组织方式跃迁至学习方式。“跨学科学习是一种融知识综合与问题解决于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是素养时代课程整合的重要实施途径。”
“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整体,它是不分科的。从学习认知的特点来讲,儿童只有在真实世界和情境中观察、体验、探究、交流,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长期在教育一线的乐群实验小学校长王树宏对此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对跨学科学习的重视,其实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整合”大方向的一以贯之。据安桂清介绍,过去20年,基础教育课程不仅在课程结构中设置了学科类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而且通过倡导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变革,加强课程整合。
学科领域与学生素养之间的关系并非一一对应,而是存在多重交叉关联,因而,跨学科学习也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必经之路。董艳表示,21世纪以来,各国都在积极探索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路径。“核心素养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它不能仅从单一学科中得到培养,而应通过跨学科学习,将课程知识与现实情境相联系,使学生在综合多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现三者的有机融合,最终形成并发展核心素养。”
在发展跨学科学习的同时,董艳也强调,“跨学科学习作为综合学习的方式之一,能够实现对分科教学的解弊,是对分科学习的补充、巩固和深化;分科学习是跨学科学习的基础,只有学好每一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开展跨学科学习。”
形塑积极主动的学习形态
在河畔聆听通州两千年发展史、在五河交汇处手绘地图、在大桥桥头测量北运河河宽……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的“潞河溯源”课程中,学生们化身“小小测绘员”,时而拿起画笔绘制眼前地貌景观,时而手持卷尺和三角板测量大桥高度和河宽,一门课融汇了地理、历史、数学、语文等多学科知识。
河北邢台市广宗县西关小学学生学习机器人编程。王垒摄/光明图片
令学生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测量河宽。这看似是拿尺子量一量的事儿,实际操作却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数学模型和现实情境之间有很大差别。通过测量河宽,我们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了数学问题,让知识活起来了。”潞河中学教学处副主任、初中数学老师孙宝英解释道。
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探索、创新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形式内容。在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天府路小学,一堂“大美大湾区”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学习桥梁发展史和结构知识,并通过3D建模设计和制作桥梁模型;在安徽省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陶冶成器”的课堂上,学生不仅能动手制作茶壶,还要了解安徽产茶区、学唱《采茶山歌》、自编舞蹈动作;在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音乐老师与语文老师、美术老师跨学科联动,将语文课文进行歌词改编和整合,并配以生动的图画……
然而,也有部分老师和家长对跨学科学习不理解。“课都讲不完,还搞什么活动?”“一个学科的东西都没搞清楚,怎么跨学科?”……面对一些不解,孙宝英结合自己参与综合教学的体验说:“这样的认识局限性太大了,跨学科学习对孩子们能力的提升是不可估量的。”
乐群实验小学的“制作喂鸟器”项目,来源于一场暴雨后校园大榕树下发生的“小鸟受伤”事件。学生们在宋铮的引导下,调动所学知识思考喂鸟器的悬挂位置、功能、外观、产品推广模式等,成为项目的“主人翁”。经历成立团队、调查研究、设计图纸、初步制作、美化、原型测试、综合评估、产品再造等环节后,学生们做出的成果让宋铮很惊喜。“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学习状态也进步很大,整个人的气质都不一样了。”
安桂清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正是跨学科主题学习“以学习为中心”的优势所在,“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局面,形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形态。”
跨学科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只限于学生。王树宏观察到,乐群实验小学的老师们在研究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出现职业倦怠,始终保持着对教育的激情和对研究的热情。“因为跨学科教学的每一个主题都需要老师自己创造,这能让老师始终处于研究教育教学的状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对课程的整合力、开发力和创造力。”
避免“学科拼盘”式教学
如何避免过于简化的“学科拼盘”式教学?王树宏认为,从拼盘化到系统化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跨学科学习的终极目标在于思维和方法的整合,始终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导向。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成长为目的的跨学科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董艳表示,教师缺乏对跨学科学习及其教学设计的系统理解,缺乏对所需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难题。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三只羊小学的孩子们。新华社发
乐群实验小学的做法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专家引领式培训、情境体验互动式培训等多种教研培训方式,让专家发挥理论与思想引领作用,不同学科的老师们则以团队协作方式共研跨学科教学,将跨学科教学理念内化到行动中。
发展跨学科学习,需要为一线教师创造“走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每当我觉得我们做得挺好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我的见识需要更加开阔的时候。”孙宝英坦言,自己也在不断反思如何让跨学科学习更加成熟。
安桂清建议,应以学校为主体,引入专业团队,建立稳定的跨学科培训队伍或基地,通过工作坊等形式对教师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跨学科课程开发能力;设置各类跨学科学习中心或联合教研中心,使之既作为教研组织推进跨学科教研常态化,也作为师资建设组织,促进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
在芬兰参加比赛时,宋铮亲历了芬兰的“现象式学习”场景:学生围圆桌而坐,老师提出的问题、讲授的知识都与现实情境密切相关。这一学习模式强调基于社会现象,将各种学科主题整合在一起,与跨学科学习的内核一致。在“引进来”的同时,如何将国际经验本土化亦是学校和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要实现真正有效的跨学科学习,需要高校专家、一线教师、社会机构和学生家长各方协同努力。董艳提出:“发挥高校专家的理论引领作用,支持一线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变革;发挥一线教师的教学阵地作用,通过培训与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跨学科教学能力;发挥社会机构的资源供给作用,促进优质教学、教研、学习资源的流通;发挥学生家长的隐性渗透作用,通过联系现实生活情境,为学生创设跨学科学习的机会。”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5日 13版)
[ 责编:丁玉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