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历来是全国两会上最受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而在教育领域“双减”无疑是2022年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教育历来是全国两会上最受关注的民生议题之一,而在教育领域“双减”无疑是2022年群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今天就信息化如何助力“双减”落地,本报特邀请全国人大代表、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刘庆峰,北京市海淀区教育信息化中心主任马涛,北京市顺义区空港第二小学校长刘强、甘肃省兰州市外国语学校校长张润娥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提高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的精准性助力减负

记者:双减”政策出台后,全国各地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就“双减”政策落实,学校有哪些尝试?信息技术发挥了哪些作用?

刘庆峰:“双减”政策的初衷是帮助师生减负,同时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回归主阵地。目前,智能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特别是“双减”政策下,课堂提质是学校教育发展大趋势。

那怎么提升教与学的效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在构建智慧课堂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多可能。利用感知技术采集教学数据,利用认知技术理解数据,实现从课前、课中、课后的全场景闭环,最终通过知识图谱和学习路径规划技术,为每个学生定制个性化学习路径。

刘强:在落实“双减”过程中,空港二小借助智能化设备丰富课后服务课程供给,不断满足学生对课后服务课程多样化的需求;探索课后服务智能管理平台,提升课后服务管理效能。2021年4月17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 在知识图谱构建和个性化推送方面的优势,建立年级课件集、链接资料集、错题文件包,通过人工智能设备自动识别整理学生错题数据和学科知识图谱,精准开展学情分析,从资源库中寻找匹配点相关作业,实现个性化作业,努力实现作业的减量提质。“双减”落实能否到位,学校如何做是关键。作为学校,在智能时代人才培养要求转变和国家“双减”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要迎难而上,大胆尝试。

马涛:“双减”落实中,有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教师,不管是课堂提质、作业改革还是课后服务,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个人认为,随着“双减”的深入开展,我们要更加重视教师负担问题。信息化能做什么?

首先,是加强教育资源的建设,例如可将优质地区的教育资源例如课件等实现在线共享,弥补教师课后服务教学资源不足问题,从外部为教师提供助力;其次,通过组建网络研修共同体等方式,形成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内部为教师长期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刘庆峰:从“双减”落地来说,要推广智能技术的应用,我个人很关注学生评价改革。

“双减”的推进是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如何学足学好?需要对学生实施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是“材”,我们需要更全面、更科学的了解学生,因此要充分发挥智能技术的优势,记录学生过程性学习数据,强化过程性评价,生成学生个性化发展报告。

学生每学一段时间,可看到自己取得的成果,会感觉被激励、兴趣被激发。同时,以评促教,以此来改进老师的教学审核。随着技术发展,已可以对全过程的数据进行伴随式采集。采集的海量数据,可以进行多模态数据分析,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计算得到实时反馈,反向促进教和学。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学习者的健康成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教育。而判断技术效能的关键指标只有一条,那就是尊重学习规律、促进学习者的健康成长。利用智能技术促进学生评价改革,可以为真正实现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助力,也是我国教育高质量高发展的重要体现。


文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记者 黄璐璐。栏目【教育圆桌派】,原标题:《代表专家谈:教育信息化如何助力“双减”落地?》,本期策划:中国教育新闻网执行总编 段风华。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