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们在对网络素养内涵与构成的理论探索以及相关工具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某原“985工程”高校的1073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为网络素养培养与服务实践提供启示和依据。
近年来,伴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时代已悄然来到我们身边。特别是2021年“元宇宙”概念的兴起,更预示着人类社会即将进入一个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万物互联的新时代。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网络世界,辨识信息、认识自我,并进行自我发展和价值实现将更具挑战,这使得提升公众网络素养变得更加重要和紧迫。大学生不仅是活跃的网民群体、网络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网络成瘾等相关心理健康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大学生网络素养情况一直是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近两年来,我们在对网络素养内涵与构成的理论探索以及相关工具调研的基础上,对北京某原“985工程”高校的1073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我国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为网络素养培养与服务实践提供启示和依据。
网络素养差异折射出原生家庭资源差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作为出生于网络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整体水平低于预期。学生样本无论对网络媒介、网络世界与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还是在网络应用相关行为技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整体而言,学生样本在网络认知与观念方面好于其网络使用的行为技能。在样本中,有不足25%的群体在网络认知与观念方面的题项都得到较高的评分,而在网络行为与技能方面均获得较高评分的群体占比不到15%。大部分学生样本对网络媒介与网络道德规范的认知不足,并在网络应用的多方面行为技能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有3.14%的学生在上述四个网络行为技能方面均得分较低。
该结果揭示出,虽然身为数字原住民,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世界并不陌生,但他们对网络空间的定位和态度并不清晰,更没有全面掌握网络应用的相关技能。
此外,我们的调查还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不存在性别、学历与年龄差异,但在家庭居住地、社会阶层、经济条件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家庭条件相关方面,却呈现出显著差异——高素养学生群体主要来自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教育水平较高的优势阶层,来自农村或县镇地区、经济和教育各方面条件较差家庭的学生的网络素养整体较低。
这一结果也表明了互联网的普及并没有显著缩小不同家庭条件学生的教育差异,社会阶层、经济条件、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通过影响家庭对子女的期待与教育投资,影响着子女的教育环境,进而影响子女的综合素养,包括如何使用网络。因此,大学生网络素养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他们原生家庭的资源差异。
网络认知与网络信息素养均待提升
本次调查发现,有高达76.1%的学生并未认识到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已经融合,并共同构成人们生活与生产实践的新空间,网络信息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这种认知局限会影响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与网络行为的态度,忽略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同样对网络行为具有约束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学生来自怎样的家庭,这种认知局限都存在。调查还揭示出学生对网络道德安全知识认知不足、对自身和他人网络表达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监督意识等问题,这都与这种认知局限有关。
同样不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的,还包括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网络接触习惯不良问题。无论网龄长短,大学生都较难合理管理用网时间与注意力。其中,大多数是具有较长网龄、来自有一定经济条件家庭的学生。这一结果意味着在缺乏父母关注、监管和引导的情况下,具有良好家庭上网条件的学生更容易形成不良的上网习惯。他们难以有效管理自己的上网时间,耗费大量时间在娱乐和社交上,甚至可能导致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此外,通过网络建立与世界的联通,获取、评估和应用网络中的信息与资源是网络时代个体认知世界、自我发展和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也是网络素养的核心要素构成。但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们的网络信息素养并不高,他们在信息定向、理解、评估与整合等方面的自评分值均低于预期。
由此可见,尽管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是他们对网络信息的挖掘与应用仍然有限,大多只是借助网络搜索引擎进行粗糙检索,不知如何精准定向和深度挖掘所需信息、如何对信息进行评估与加工应用。因此,他们缺乏寻找和联通网络资源的能力,也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来满足其认知与发展需求。
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需多管齐下
通过此次调查不难看出,尽管出生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并没达到人们预期的水平。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网络新时代,有关部门需要尽快开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工作。
首先,借助多种途径形成大学生的正确网络认知与观念。对网络媒介、网络世界及其网络行为规范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如何看待网络信息,以及如何使用网络。因此,通过专题讲座、 程、课程思政、主题班会等方式帮助大学生形成对网络媒介、网络世界以及网络行为的正确认知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同时使其充分认识到网络空间已经与现实空间相互融合,就显得非常重要。
要培养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信息与行为,形成监督网络行为、维护道德法规的责任感,鼓励他们合理、合法借助网络赋权,积极参与到社会化实践和知识生产活动中。
其次,建设健康用网文化,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接触习惯和注意力管理是健康用网的保障,也是大学生借助网络实现自我发展、合法社会参与的前提。实际上,良好上网习惯应通过家校配合,从小培养。在大学阶段,除了加强对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帮助和引导他们管理上网目的与行为之外,还可以在大学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中,通过优质网络资源和工具推荐、在线学习技能培养、激励学生参与在线学习社区等途径,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使用文化,促进学生在线学习习惯和良好上网习惯的养成。
第三,创新育人方式,助力网络信息素养培养。将网络信息素养培养融入大学生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大学课程形态与教学模式,将基于互联网的信息检索、信息评估与加工、信息交流与知识创生作为大学生课程学习与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加强网络信息素养培养的教研,探索相关教学策略和学习支持方式,促进和支撑大学生在校期间网络信息素养的提升。
最后,构建相关教育服务体系,支持弱势学生群体网络素养发展。在开展大学生网络素养培养相关工作中,需要关注到学生原生家庭条件对其网络素养发展的影响,以及已经存在网络成瘾相关心理问题的学生的特殊需求,构建面向相关弱势群体的教育服务体系。
比如,对来自农村地区、低收入或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等家庭的学生,给予优先关注和帮助,为其提供网络设备、网络学习资料、网络知识与技术培训等服务;及时了解和评估存在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这类学生提供相关心理咨询和有效干预等。
(作者:李爽,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