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一直在不断探索高校间创新协作模式,推动东西部高校间互动互惠的双向教学合作。
2021年9月的一天,久违的上课铃声在喀什大学响起,早已在座位守候的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统计学专业黎馨雨同学拿起了手机。
“请大家扫描屏幕上的雨课堂二维码,加入今天的课堂。今天这堂课,我们将和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师生一起来上。”郭秋生老师说。
“这节课我听得非常认真,老师讲得也通俗易懂。这样的方式,让我们这些西部同学真实感受到了发达地区高校的课堂情况。”黎馨雨开心地说。
“参与这个项目主要是让学生感受一下发达地区高水平教师的授课,同时自己也有机会聆听高水平教师的课程,学习先进的授课理念,讲课方法及技巧。”郭秋生说。
“为教育平衡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近年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积极响应《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一直在不断探索高校间创新协作模式,推动东西部高校间互动互惠的双向教学合作。今年6月,中心专门举办“东西部高校融合式教学交流会”,帮助上海、浙江、福建、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区的高校建立联系,通过充分研讨,利用雨课堂“克隆班”实现东西部高校校际课堂共享,推进东西部高校融合式教学,助力西部高校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学习是学习者最容易接受也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具备完全自主学习能力或不适应在线学习的在校生,如何将优质精品在线课程资源转化成优质的课堂变得非常关键。运用同步课堂的模式,可以将供给方优质课程资源及优秀教师团队,以完全课堂教学的形式,提供给需求方,从而实现异地协同式教学,让需求方学生得到良好的课程和师资资源。”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赵黎明说。
截至目前,参与2021年秋季学期东西部高校融合式教学“克隆班”的来自京沪浙闽的14所高校,为新疆9所高校提供的60门课程已经陆续开课,多所高校为开展“克隆班”作出重要部署,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雨课堂“克隆班”,轻松实现校际间实时课堂的共享
被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老师反复提到的雨课堂“克隆班”是由学堂在线于2019年研发的原创技术。与传统的借助硬件实现课堂共享不同,雨课堂“克隆班”利用数字孪生理念,在数字虚拟空间中完成对原始课堂的复制和映射,从而实现课堂的开放、共享。
“在‘克隆班’中,学生可以进行大规模实时的交流和互动,实现了‘知识共享新模式’。”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秘书长、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汪潇潇介绍。“在疫情期间,清华大学面向湖北省和多地区兄弟高校开设‘克隆班’,积极分享在线教学资源,为受疫情影响严重地区的超4000人次师生提供教学支持。” 此外,清华大学利用雨课堂‘克隆班’还在校内开展了‘未央计划’,扩大了校内课程选课容量,让同学们能够以在线旁听的方式‘横扫清华好课堂’。
2021年8月30日,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发布《关于支持开展东西部高校融合式教学的计划》的通知,进一步总结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优势,聚焦高等教育不平衡发展矛盾,充分发挥雨课堂“克隆班”支撑实时课堂高效、便捷的特点,推进开展东西部高校融合式教学,切实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和东西部高校协同发展。
从共享课程到共享课堂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进入2.0时代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借助新的技术,推动东西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各级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
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发出“慕课西行”的号召。“慕课西行”利用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慕课西行”实施3年来,已成功将东部高校的名师名课输送至新疆、西藏、青海、宁夏、贵州等地区,帮助西部高校教师利用现有优质慕课资源打造出与本校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式“金课”,并帮助西部高校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建设了一大批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优质课程。同年,“在线开放课程新长征计划”启动,旨在推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分享东部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信息化教育技术和教学工具的有效利用。同时,大力推动课堂革命,迅速提升中西部地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
技术赋能、连接东西。“慕课西行”等行动通过课程共享的形式,为打破教育资源不平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实现课程共享之后,如何走进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把教育均衡发展推向深入,成为教育主管部门正在思考的问题。而“克隆班”的出现,为此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它基于开放的理念创新了知识共享新模式,搭建起东西部高校同步课堂,以信息技术助力东西部高校教育教学协同发展,为提高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的支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董鲁皖龙 通讯员 张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