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22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会议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于教育领域提出多项建议,引发关注和热议。其中不乏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内容,涵盖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教育、在线教育资源、信息社会教育评价体系……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部分热词盘点如下,一起来看↓教育数字化转型  背景资料:近年来,各地不断行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于2021年底发布了《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

  2022年全国两会落下帷幕,会议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对于教育领域提出多项建议,引发关注和热议。其中不乏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内容,涵盖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教育、在线教育资源、信息社会教育评价体系……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部分热词盘点如下,一起来看↓

教育数字化转型

  背景资料:近年来,各地不断行动,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于2021年底发布了《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浙江省实施了“教育魔方”工程,大力推进教育数字化改革。山西省2022年全省教育重要工作之一为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行动……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随后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把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汪小帆委员:统筹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认为,要实现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还需要努力克服一些问题:一是学习、研究、认识、素养上的不足,二是统筹、指导、服务、落实上的不足。为此建议,一是进一步把全面提升信息化素养落到实处。建议教育部门出台更为有效的培训方案,对高校领导进行系统培训和考核,并指导制定高校教职员工信息化素养提升计划。特别要加强对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与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及时总结和发布典型案例。

  二是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和指导力度。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建议组织编写较为详细的“高校信息化建设指导性建议方案”,并鼓励和支持各高校在该方案基础上结合学校特点加以实施。

  三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和资源保障。要考虑信息化人才特点,出台并落实加强高校信息化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

  九三学社中央:尽快实施职业教育数字化战略

  九三学社中央建议,尽快制订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实施方案。以职业教育数字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点,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为核心,以建设全国性的数字教育服务平台为保障,从国家层面整体推进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实施。

  与此同时,建设服务于全民技术技能终身学习的技术技能培训在线课程平台、资格证书及“1+X”技能等级证书联合申请平台、区域技术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平台。实施职教教师数字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计划等。

人工智能教育

  背景资料: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助教、智能学伴等教学应用,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21年12月,在2021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会议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发展,出台了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设立了18个“智慧教育示范区”,启动了两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开展了“人工智能条件下教育社会实验”,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人工智能普及教育。

  民革中央:打造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架构

  民革中央建议,以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运行维护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引进为需求方向,强化顶层设计,建设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形成高校、院所、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格局。

  全面整合共享人工智能教育资源。组建人工智能高校联盟,打破高校边界,开放合作办学,开设联合培养专业,通过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方式真正实现人工教育资源的共享互通和充分利用。组建地方人工智能专家库。

  在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方面,加快引进和培养人工智能教育领军人才和团队。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建立人工智能学院,增加人工智能相关学科方向的博士、硕士招生名额。

  钱锋委员:建交叉融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以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5G等前沿科技为代表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钱锋建议,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形式和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推进高校通识教育和科普工作。

  刘庆峰代表:以智能教学终端推动人机共教共育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准备的建议围绕“人工智能+”展开。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是教育新基建重点推荐和支持的方向。建议在“教育系统部门集中采购目录”中对新型教与学终端进行明确列支,以保障其推广普及的资金来源;由教育部、工信部联合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制定终端关键技术和产品标准,并建立新型学习终端进校审核备案制度;教育部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财政、家庭、学校多元资金投入,加速新型教与学终端普及。

在线教育资源

  背景资料:2020年2月,教育部建设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课堂,统筹整合国家、有关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提供丰富多样、可供自主选择的优质线上教学资源。

  2021年1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见》,着力解决丰富优质的资源建设问题、网络平台运行保障问题、线上资源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问题。

  2022年3月1日,教育部宣布2020年建成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并研究制定了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案。平台运维纳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平台上各类资源全部免费使用,将平台资源常态化应用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基本要求和教育督导评价重要内容,及时评估应用成效。

  朱永新:打造国家在线教育资源平台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议,一是加强综合平台建设。聚焦教育强国目标,制定国家级在线学习资源平台建设整体规划,充分汲取“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建设、推广和运营经验,打造“教育强国”在线学习资源平台。

  二是加强资源开发应用。注重在线学习资源遴选及开发,坚持精品意识,做到优中选优,不断提高平台资源质量。

  三是加强宣传监管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优质资源平台、充分利用在线资源,完善学习者激励政策,引导形成终身学习习惯。

  胡卫委员:鼓励探索多元化课后服务模式

  在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胡卫看来,自“双减”实施以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问题有了较大改观。但他也指出,课后服务资源、形式、质量还有待提高。为此,胡卫建议,加大专项投入,切实增强师资配置,加快各类优质且可及的学习资源平台建设,创新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

高校开源教育

  背景资料:近年来,我国开源创新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具备了在国际开源软件生态中自主发展的能力。开源创新成为国家重大发展策略。

  2020年6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聚焦国家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加强部署,支持高校培育建设一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2021年12月,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名单公布。

  吕建代表:推进我国高校开源教育,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开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表示,在高校推进开源教育,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开源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培养适应产业需要软件人才、建立可持续发展开源生态、提升软件科技源头创新和软件技术供给能力、实现向创新链高端跃升具有重要意义。

  吕建建议,对接教育部“计算机领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计划(101计划)”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计划”,探索我国开源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推动我国开源软件生态建设,提升软件人才与关键软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信息社会教育评价体系

  背景资料:步入信息社会后,教育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发生变化。新背景下,教育评价体系也在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我国将建立更加科学健全的教育评价体系。2021年3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县域、学校、学生三层面构成系统完善的评价体系。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引导建设高校特色发展。

  王绚委员:构建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评价体系

  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民盟青海省委主委王绚认为,亟须构建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评价体系。

  她建议,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处理,结合现代教育、社会改革对人才的需求,构建多元智能、数据化评价体系,探索建立现代课堂、学科实践、课程教学、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实时评价体系,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以教师为中心,从行为示范、学习引导、课堂组织等方面构建教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建立大数据云计算条件下教师课上、课下数据处理能力指标体系,着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戴立益委员:保障“双减”落实需完善教师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建议,通过广泛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评价、提高教师待遇或增加教师编制等方式,积极应对“双减”后教师负担增加的问题。“双减”下,教师面临着作业设计和管理、信息化技术平台使用等更多更高的专业要求,戴立益强调,完善教师评价标准和方式是推进“双减”的重要保障。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

  背景资料:防网游沉迷是一个老问题。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为未成年人筑起“防火墙”。

  2021年6月,《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印发,加强防止未成年人网络沉迷工作被列为重点任务之一。2021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

  范小青委员:建议加强家庭网络素养教育 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范小青建议,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需要家长更好履行监护教育职责,切实承担起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加强关爱陪护和约束规范。

  有关部门和教育机构要加强指导,拉动社会多方力量,设计、编写网络素养学习课程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开放,加强家庭的网络素养学习;在政府综合协调下,社会、家庭教育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发力,严格执行法律要求,大人和孩子健康上网,让互联网助力孩子成长,减少不健康的行为。

  许进委员:防网游沉迷不能只靠技术

  针对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建议,完善法律法规,严禁倒卖个人信息和游戏账号,确保“防沉迷新规”落实到位。同时,他建议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未成年人监护人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治的局面。

  李秀香代表: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财经大学贸易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李秀香已经连续4年关注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问题。她认为,在落实有关规定的同时,要通过“疏”的方法引导未成年人远离网络游戏。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最小单元,应担起相应责任,吸收本地民间艺人充实师资队伍,组建美术、体育、音乐等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引导青少年放下手机、走出家门、加入社团,健康快乐成长。

  来源:教育信息化资讯(ID:gxxxhzx),综合自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报道,及教育部网站公开资料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