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年的全国两会,教育话题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在线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一起来看,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提案、议案都有哪些?在线教育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互联网教育用户已超过4 2亿,占全国网民的四成以上,在线教育及其关联产业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以上。在线教育的火热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  牛三平代表:建议对在线教育立法  全国人...

  每年的全国两会,教育话题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在线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教师信息化素养……一起来看,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提案、议案都有哪些?

在线教育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互联网教育用户已超过4.2亿,占全国网民的四成以上,在线教育及其关联产业市场规模已达5000亿以上。在线教育的火热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

  牛三平代表:建议对在线教育立法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山西工商学院院长牛三平表示,在线教育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实现教学资源线上共享,为疫情时代教学带来极大便利。在线教育市场的飞速膨胀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在线教育内容来看,涉及到青少年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影响,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成效。特别是在线一对一外教的课程监管难度更大,部分英语类线上机构,外籍教师身处国外,目前还没有对在线国际用工监管的政策,教育部门也缺乏有效监管的手段。

  对于在线教育监管,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一些政策。但通过梳理发现,关于在线教育的监管存在覆盖面不完全、政策不成体系、多部门联合执法时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牛三平建议对在线教育立法,确保在线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治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刘林委员:在线教育培训机构贩卖“升学焦虑”亟须引导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认为,一些在线校外培训机构因“加重中小学生负担”“贩卖升学焦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亟须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支持与规范两手并举,积极培育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在线教育高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在线教育培训机构发布虚假广告,技术故障、质量不高、服务不佳、卷款跑路等问题频频爆出。刘林建议,将在线教育发展纳入“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目标,由发改委牵头制定专项产业规划。要进一步完善在线教育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与审批管理,依法重新设置在线教育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在线教育办学许可证制度,加强审批管理,从源头上把关。

  杜卫、李心委员:加强在线教育行业监管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提案中,全国政协委员、原杭州师范大学校长杜卫建议,资本办学中过分逐利、违规招生、收费奇高等行为违背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属性,必须予以规范。杜卫表示:“围绕着中小学形成了巨大的产业,现在有一些项目莫名其妙地进入中小学里,这种培训基本上以过度教育、超前教育为主要方式,它的根本目的是赚钱。”

  针对在线教育领域的乱象,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李心建议,从教师资质、内容质量、营销手段、收费标准、学费安全等方面对在线教育机构全方位加强监管。她建议对中小学在线教育课程单节时长进行限定,且课程中间休息不少于10分钟。采取强制黑屏、退出等方式让学生放下电子设备。同时,建议明确学校责任,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使用在线教育平台。建议由教育部出台专门文件,规范学校推介在线教育平台行为。

  小编资料库:

  2019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规定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实施备案审查制度,对资质、培训人员、培训内容进行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的机构逐一下达整改清单。2019年,中央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教育类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

  人工智能教育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在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升级。两会代表委员也关注到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

  李彦宏委员:加强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建设 推动高质量就业

  在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看来,现阶段人工智能行业人才培养与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体现在人工智能职业技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远远无法满足新就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今年两会上,李彦宏提案建议,进一步加强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专业建设,加快构建人工智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帮助青年学生掌握新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人大代表刘希娅:教育类APP铺天盖地隐患多

  重庆市九龙坡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代表带来的《基础教育阶段合理使用人工智能的建议》,关注的是教育类APP的滥用问题。刘希娅调研发现,部分教育类APP与在线学习平台缺乏教育专业性,导致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下降,比如快速获取答案、错漏百出、夸大宣传师资等。部分教育APP与在线学习平台,为获取利益推送色情、暴力广告甚至挑战制度红线,不利于学生社会性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缺乏有效的准入、监管、约束及退出机制;以课外补习机构为主导,形成人工智能学习产品与课外补习机构、媒体甚至部分学校、教师的经济利益链条。

  刘希娅建议:加强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应用的专业研究。完善智能技术运用于基础教育领域的准入机制、监管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监管,减少大量线上学习产品对教育的干扰,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小编资料库:

  1、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引导高校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高校教师参与中小学人工智能普及教育及相关研究工作。截至2020年底,人工智能专业布点数215个。

  教育部日前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据统计新增备案专业数量最多的学科依然是人工智能,本次共有130所高校新增。相较于2019年的180所,数量略有下降。

  2、教育App备案管理方面。2018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明确教育类移动应用的禁入条件,按照“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双审查”责任制。

  2019年8月,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出台《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办法》,组织教育App提供者和使用者进行备案,实现教育App实时查询,接受社会监督。

  2019年,中央网信办、全国扫黄打非办、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开展教育类移动应用程序专项整治。

中小学手机管理

  两会时间,相关领域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纠治校内学生的“手机之痛”,要兼顾“管”和“用”,只有“堵疏”结合,才可能达到理想效果。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教育厅总督学韩爱丽表示,手机除了提供便捷服务之外,对于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中小学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办法,将手机管理纳入日常管理,明确手机带入校园的原则和流程,避免简单粗暴。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党委书记张咏梅表示,学校可利用“德育小课”、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专题辅导,让学生敞开心扉谈手机、擦亮眼睛看手机,进而达到科学合理用手机的目的。重点是从心理层面对学生进行疏导,引导学生摆脱对手机的依赖,进而专注于学业。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谈到,全社会应形成共识,让手机时刻存在于未成年人的身边对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他提出分学段、分学校来处理校园中的手机问题。

  小编资料库:

  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要求学校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教育引导、做好家校沟通、强化督导检查。(详情>> )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以信息化教学方法创新、精准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为重点,创新机制建设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资源,积极引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支持的实物情景和实训操作等培训资源。

  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深化师范生培养课程改革,优化人工智能应用等教育技术课程,把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师范生基本功培养。

  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综合自中新社、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中国新闻网等报道,及教育部网站公开资料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