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除集中大量优秀师资和智力资源外,还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文化等资源,拥有开展教育扶贫的资源优势,帮助现存4300多万贫困人口走出贫困,可以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并要求“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高校除集中大量优秀师资和智力资源外,还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文化等资源,拥有开展教...

  高校除集中大量优秀师资和智力资源外,还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文化等资源,拥有开展教育扶贫的资源优势,帮助现存4300多万贫困人口走出贫困,可以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并要求“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高校除集中大量优秀师资和智力资源外,还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文化等资源,拥有开展教育扶贫的资源优势,帮助现存4300多万贫困人口走出贫困,可以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马敏认为,高校教育扶贫,贵在精准,重在务实,一定要围绕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发力,扶到根上。他建议,整合教育扶贫力量,形成协同攻关合力。在当前教育扶贫中,要将注意力与优质教育资源转向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尤其是这些地区分散的农村教学点,通过天网(卫星)、地网(互联网)、人网(支教老师与学生)三网合一,解决偏远山区(包括一些“悬崖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问题。

  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占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县城中职学校大约有70%-8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马敏建议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拔穷根、挪穷窝”的优势,将以义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扶贫扩展到职业教育。文化扶贫往往可对教育扶贫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贫困地区整体人口素质。建议依托乡村小学或在其周边同时建设文化站点、网络中心、医疗站点,形成学校、文化中心、医疗点一体化的乡村社区中心,打造农村文化高地。建议高校招生继续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让民族地区学生有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教育精准扶贫的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