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求知、创新、大胆探索实践,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也将终身受用的本领。日前,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个别学生读书的唯一目标就是考试时拿到好的分数,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
风物长宜放眼量。考试分数固然能够体现学生在某一阶段的课业学习成果,但赢在分数的起跑线上,并不等于赢得人生的未来。人的成长并不是一场短跑竞赛,而是一场持久的长跑。关注一生的成长目标,才能真正做到尊重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在众声喧哗中保持理性、从容。
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有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信仰,方能避免“失去灵魂的卓越”。青少年应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对于学校和家庭来说,应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高尚品格、坚定理想信念。
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求知、创新、大胆探索实践,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也将终身受用的本领。日前,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个别学生读书的唯一目标就是考试时拿到好的分数,这是目光短浅的表现。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有学问的学者,不仅考试要考得好,还要对学问有兴趣。正如丘先生自己,一辈子都对学问有兴趣,所以不怕困难,就算是有困难也能够克服。
实现一生的成长目标,还需要健康的身心作为基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3月发布的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重视青少年身心健康状况,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健康快乐成长的环境、积极应对挑战的能力与支持,淡化对于考试与分数的片面追求,不仅是老师和家长的必修课,也是整个社会的必修课。
诚然,如很多家长所言,“唯分数论”不是无源之水。过于注重分数的背后,有一些地方片面的教育政绩观、质量观的影响,有部分单位“唯名校”“唯学历”用人观的助推,也有愈发激烈的人才竞争在教育领域的折射。
今年全国两会上,一位来自教学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话引发关注:学生如果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学生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这段话被广泛讨论的背后,是人民群众对更健康的成才观、评价观的期待,对于更丰富、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培养。从“指挥棒”入手,从评价改革入手,才能让更多家长从关注孩子的“一时之得”到关注孩子的一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