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该减掉的是全民“教培”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焦虑。但这个“减”的前提却是“加”:将公立学校的服务内容、教学质量“加上去”。只有让学校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全方位的“减负”才能实现。
近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系列举措引发社会关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今年教育部把“双减”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将对校外培训机构从严审批,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切实减轻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义务教育学校也应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后服务供给。
“双减”关系到师生利益,也牵动着资本市场。教育部的回应,对于澄清事实、释放信号、引导预期很有必要。所谓“双减”,并不是新提法。然而直至最近,“双减”才真正由虚而实,显露出巨大的影响力。很显然,“双减”是对以往“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畸形格局的一次修正与纠偏。一直以来,公立学校系统都在“减轻学生负担”,但从现实反馈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成了“把学生们往教培机构赶”的后果。后者承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转移”和“需求转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时至今日,已经成长为具有强大市场影响力的庞然大物。
在教育竞争、教育焦虑客观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今天,唯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齐头并进,才可避免把学校教育的实际职责拱手让人,才可抵制教育产业化对教育公共性、公益性的蚕食。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校外教培机构与社会各界有着这样那样的关联,其动向与举措大可在社会引发恐慌情绪和焦虑心理,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家长群体的脑袋和口袋。这是今天公立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现实。
校外教培机构是整体公立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反客为主。由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名曰“双减”,但绝不可简单理解为公立教育与校外培训机构“各退一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学校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后服务供给”的基础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换而言之,就是公立学校首先要加速发展,发挥更大作用。道理很简单,只有校内“吃得饱”,才不必到校外去“加餐”。不能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课时少”“放学早”,学校教育要对学生负起应尽责任,而不是把这部分责任推给市场。
“双减”该减掉的是全民“教培”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焦虑。但这个“减”的前提却是“加”:将公立学校的服务内容、教学质量“加上去”。只有让学校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全方位的“减负”才能实现。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