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是正确的教育方向,但必须辅以有效的配套措施才能实现真正为小学生减负的目的。包括调整对学校、教师的考核标准,考虑小升初压力的传导,注意小学阶段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衔接等等。

  2月4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的一年,教育部将重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也将纳入监测考核。

  为中小学生减负,从2000年提出至今已是第21个年头,在这21年中,政策层面从不乏努力,在小学生的作业相关问题上也着墨颇多。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明确将小学生的作业时间量化,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2013年出台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甚至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不留书面作业”,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社会设施,组织参加力所能及的手工劳动、农业劳动。从理论上讲,不为小学生布置过多书面作业,而更注重于手工劳动等培养动手能力,以及参观博物馆、图书馆等增进文化感知力,都是和小学教育的初衷相吻合的。此次,教育部再提出“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坚持的减负方向同样值得肯定。

  不过,“紧盯”作业的减负方式,在过去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要求为小学生减负,另一方面学校、教师的考核标准却是以学生成绩为主要指标,甚至很多学校与教师的奖励是和统考统测成绩挂钩的。这样一来,学校与教师的努力方向就难以和减负的方向一致,而更有动力提高学生的成绩。这样的压力甚至已经传导到了家长身上,由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更难以自律,而校方又倾向于“出成绩”,需要家长配合监督、检查甚至批改作业的情况越来越多。“辅导作业”的段子集中产出正是在小学生家长身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负担之重。

  同时,需要正视的现实是,在这21年间,小学生所面临的教育环境已大为不同。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早已不止是学校学习和家庭作业,因此,要为小学生减负,不能光盯着作业。近年来,小学阶段成为教育内卷化“重灾区”,为了小升初甚至更长远的升学考虑,为小学生报读至少一门课外兴趣班,以及普遍报读学业培训班,都是大部分家长陷入囚徒困境后不得不做的基本操作。所以,如果升学逻辑不改变,教育内卷化不缓解,只盯紧校内作业,最有可能的结果就是,小学生的作业不出校门,课外却不会拥有文化体验的时间和更多更好的睡眠,而是会涌向更多种类的培训班和兴趣班,让这些校外培训机构的钱包更鼓,而家长更累。如果减负没减成,还把小学生进一步推向校外培训机构,实在是得不偿失。

  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是正确的教育方向,但必须辅以有效的配套措施才能实现真正为小学生减负的目的。包括调整对学校、教师的考核标准,考虑小升初压力的传导,注意小学阶段与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内容衔接等等。

  为小学生减负,盯紧作业是必须的,但只盯紧作业却可能会有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反效果。减负是个系统性工程,必须考虑现实因素,对校方考核体系、升学标准、教育培养方向等做整体性的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卸下小学生肩上的重担。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