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也显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受编制政策限制、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高考改革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小学教师数量仍显不足;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仍需要创新,教师实际获得感尚待加强。
“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持续破除教师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实现教师队伍从基本支撑向高质量支撑转型。”1月27日,教育部召开2021年首场新闻发布会,首先关注的就是教师队伍建设话题,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发布会上表示。
如何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近期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接连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职称改革指导意见”)等文件,发布会上,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同志,介绍指导意见有关情况。
职称评价如何破“五唯”
《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个全面系统部署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任友群介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强调把细化落实教师评价改革作为关键路径,明确4项举措。“第一,以破‘五唯’为导向。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第二,破除论文‘SCI至上’。规范高等学校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使用,坚决摒弃‘以刊评文’。第三,建立考核评价结果分级反馈机制。建立院校评估、本科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教师评价政策联动机制。第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强化教学业绩和教书育人实效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
“职称改革指导意见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表示,在破除“五唯”、克服“五唯”倾向方面,意见提出,不以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评价的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仅作为评价的一个参考,核心是要评价研究本身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还提出不得在职称评审中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不得将出国(境)的学习经历、获得人才称号情况等作为限制性条件。“目的就是要避免将某一个条件或者指标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刘冬梅说。
“五唯”破除之后,究竟评什么、怎么评?
刘冬梅表示,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强化了师德和教育教学的要求,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突出教书育人实绩,把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业绩和教学研究在职称评审中所占的比重。
教师“减负清单”如何真正落实
目前全国各地已经陆续出台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如何将这些文件落到实处?面对记者的提问,任友群表示:“经过一年左右的努力,各地已基本上出台了教师的‘减负清单’,而且按照要求,各地的‘减负清单’都是以省级党委和政府办公厅的名义印发的,所以各地都是以高度负责和高度重视的态度来做这件事情的。”
“各地出台‘减负清单’,只是第一步。”任友群补充道,“下面我们将加强对各地‘减负清单’落实情况的持续督导,防止制度执行不力,流于形式。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对督察检查评比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等重点事项开展集中调研和专项整治,切实减轻与教师无关的事项,激发教师聚焦主责主业,潜心教书育人。”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成效怎么样
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得到加强,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纵深推进,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发布会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估组通过对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评报告的深入分析、9个省份及51个区县的重点监测和1万余份教师问卷分析,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第三方评估报告。
针对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报告有强大的数据支撑。“报考教师资格证书考试人数2019年比2018年增长38.5%。高考成绩前30%的学生报考师范专业的比例由2018年的18.3%提高到2019年的33.4%。新教师岗位竞争明显加大,个别地区数十人竞争一个岗位呈常态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说。
报告也显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受编制政策限制、新型城镇化、“全面二孩”政策、高考改革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小学教师数量仍显不足;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仍需要创新,教师实际获得感尚待加强。
“应尽快修订教师法,明确教师权利义务,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维护师道尊严。切实提高教师职业地位,健全教师工资待遇保障长效机制,‘提标扩面’持续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于发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