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物质强大的中国,必须是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大国。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物质强大的中国,必须是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大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对如何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作出新的谋划和部署。这是面对“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思想基础的应有之义和必要之举。
追求文化发展融入了党的行动纲领。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每一次跃进,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纵览历史长河,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社会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中,文化发展无不滋养、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完善。自我们党诞生的那天起,就始终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各个时期向上而行、充满活力的思想文化无不融汇于党的宗旨、闪耀于党的政治纲领和文献中,展现出不断解放思想、自我变革和自我完善的壮丽画卷。
2011年7月,“国民幸福指数”作为重要指标被联合国纳入“人类发展指数”,而文化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不断崛起的大国,必定是有文化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共产党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文化发展也面临着重大挑战。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积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以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需求和新期待。
向上而行的文化引领新征程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意愿,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深受人民拥护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它既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回眸人类社会发展史不难发现,社会的大变革,必然伴随着思想文化的大发展。当代中国正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正迈向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目标。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格局、时代发展都在发生难以逆转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发展,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深度变革,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寒潮,民粹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了直接威胁,世界正迈入动荡变革期。切实应对这些挑战,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的力量。我们需要信仰、信念、信心,需要饱满的斗争热情和昂扬向上的精神激励。在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矛盾、重大阻力,甚至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面前,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
促进满足文化需求与增强精神动力相统一。人的需求充满了多样性,对文化的需求也充满了多样性。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世俗生活是文化生成的母体,个人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折射出不同的精神境界和层次。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文化的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充满了对高质量文化发展的美好期待。现实生活丰富生动、多姿多彩、有滋有味,但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处处都花团锦簇、莺歌燕舞,国际形势也瞬息万变,各种不确定因素大量增加交替影响,如果文化、文艺作品仅停留于描述现状、展示丑恶,没有对光明的歌颂、对理想的抒发、对道德的引导,感受不到正气,就不能鼓舞人民前进。倘若以西方的价值尺度、理论建构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文化的标尺,以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远离社会、远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可能会离散我们的共同理想,丧失文化引领的根本价值。
只有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才能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必然是优秀的作品,而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我们需要的是拥有正能量、富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品,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与精神,切实落实好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