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更加复杂。高等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责任大,任务重。

  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更加复杂。高等学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责任大,任务重。

  高校学科或课程育人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备受关注。所谓学科或课程育人是指“以学科课程为主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是极具价值渗透能力的思政活动。在学科或课程育人活动中,自然科学,由于学科知识的工具理性特征,价值融入的难度较大,其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尚不明确,亟待深入研究和探索。

  深化学科育人的必然选择

  150多年前,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架起了桥梁。

  自然辩证法是在系统总结和全面反思自然科学与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进行的系统阐释,从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然科学各学科间建立起来的联系,为自然科学教学过程的价值融入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若要不断深化学科育人,实现学科教学过程的价值融入,保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然科学学科间的良性互动是关键。按照科学政治学理论,只有在学科边界上建立边界组织,调节边界张力,形成有机边界,才能确保学科间的良性互动。这一边界组织主要由边界双方成员构成,其本质上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自然科学学科联盟。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性又决定了它将成为构建“学科联盟”不可或缺的桥梁和纽带。

  学科联盟的内在逻辑与动力

  联盟的有效建构和运行有着内在的逻辑和动力,其关键在于联盟内部的思想纽带和联盟成员的相互需要。以自然辩证法为纽带构建“学科联盟”,无论对提升学科教学,进行学科育人,还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着内在需求和动力。

  首先,自然辩证法能够赋予学科教学以灵魂。它的灵魂在于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使学生上升到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理解学科知识,上升到价值观方面理解学科知识的社会应用。在知识传授的同时,以学科知识演进为线索融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让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在学科教学中不断滋养着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提升学习效果。

  其次,学科知识,特别是学科前沿的新进展及其社会应用,正是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当年恩格斯酝酿和创作《自然辩证法》,是在追踪、总结和反思自然科学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今天,面对自然科学成果指数级增长和新兴科技的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可能无视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以及社会的新变化。由此可见,以自然辩证法为纽带构筑学科联盟,不仅是提升学科教学实现学科育人的实际需要,也是进一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然选择。

  以学科联盟促学科育人的深化

  以联盟为平台探明自然科学学科育人的内在逻辑,解决思政要素如何融入教学过程的问题。学科或课程知识的演进历史像一条血脉,贯穿教学过程。从综合史的角度,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蕴含着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等问题。所以,以学科知识演进过程为线索,实现学科教学的价值融入,彰显了学科育人或课程育人活动的内在逻辑,也是我们在实施学科育人活动中必须遵从的内在规律。

  以联盟为平台,对具体学科或课程育人的点位进行分析,制定育人提升方案,解决融入什么、在哪儿融入的问题。学科演进的历史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和过程,无疑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绝不是外部的随意强加。学科育人活动需要联盟成员携手对学科演进过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准确把握科学与社会应用过程中展现的正确“三观”,以制定育人提升方案。

  以联盟为平台,共同探讨学科育人的实施原则和实践评价方案,围绕育人目标的落实,解决信息反馈和完善提高等问题。为了使自然科学学科育人活动落到实处,需要以联盟为平台,依据学科育人的目标和本质要求,对实施学科育人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践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机制,确保学科育人的目标实现。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