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理”,即思政课教学中蕴含的政治理性与思想价值;“学理”,即思政课教学中蕴含的学术理性与理论价值;“事理”,即思政课教学中蕴含的现实理性与实践价值。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而化解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政理”“学理”“事理”相脱节的问题,正是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政理”,即思政课教学中蕴含的政治理性与思想价值;“学理”,即思政课教学中蕴含的学术理性与理论价值;“事理”,即思政课教学中蕴含的现实理性与实践价值。在一些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够精准有效,长期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政理与学理、事理脱节,片面强调思政课的政治性和价值引导,而忽视了学理支撑和现实诠释,不能充分展示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与现实性,难以达到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二是学理、事理阐释脱离政理,任意发挥,或者片面强调学术性而淡化政治性,陷入抽象化理论阐释而淡化了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或者片面突出事理诠释,将思政课教学庸俗化和娱乐化。

  思政课“三理衔接”的问题链教学设计,在教学程序构建上,要打破教材章节结构,组成政理、学理、事理“三理”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条。一是按照“三结合”的基本原则凝练问题链,即坚持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学生疑点相结合的原则。将教材理论逻辑的关键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作为理论热点,结合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的热点事件,以及学生思想堵点设计问题。二是按照政理阐释、学理解释、事理诠释的逻辑组织问题链。政理阐释主要是实现价值定位、明确思想目标,彰显思政课教学的特殊功能和定位,体现思政课教学的高度;学理解释主要是实现知识传授和规律揭示,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深度;事理诠释主要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体现思政课教学的温度。思政课“三理衔接”的问题链教学设计,在教学基本原则上,一是坚持规范性原则,即问题链设计紧扣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和育人目标;二是坚持现实性原则,即问题链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或者指向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或者指向当前社会生活中的重点、热点、疑点,或者指向学生成长中的重大思想问题;三是坚持启发性原则,即问题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堵点问题,或者理论链条中的关键点问题,能够达到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

  思政课“三理衔接”的问题链教学设计,在促进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具有显著优势。思政课怎样做到既有趣又深刻,既体现一定理论性又具有一定现实性,是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重要问题。片面强调有趣性,容易陷入思政课娱乐化的倾向,难以达到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目的;片面强调深刻性,容易使教学“高高在上”,学生难以企及和把握。“三理衔接”的问题链教学设计,推动思政课教学实现“顶天立地”,一是在教学导向上突出问题,在学生疑点、现实热点、生活难点上深入挖掘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让思政课学习从问题出发,到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落脚。问题链设计时,通过问卷调查、网络互动、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充分学情调研,能够更精准把握思政教育的“需求侧”。二是在教学广度上突出实践应用和现实体验,围绕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教育内容既具有宏大思想性又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既能实现教学“有知有味”,不至于过度概括抽象而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避免将思政课庸俗化,以彻底的理论而不是娱乐化的形式来征服学生。三是在教学内容上,既覆盖了教材的主要内容,体现了教材的教学主旨和价值目标,又以问题凝练和专题设计的方式重构教学内容,不但使思政课教学体现“广度”与“精度”的兼顾,而且能够及时补充最新现实素材、理论发展和学生疑点,保障了思政课常教常新。

  (作者系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当代道德态度培育研究”[MKS1548]成果)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