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科学传播能力迅速提升,科学防疫传播成为科学传播的最大亮点,科技类媒体已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12月21日,《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科学传播能力迅速提升,科学防疫传播成为科学传播的最大亮点,科技类媒体已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该报告是关于2020年中国科学传播发展状况客观评述的专项研究成果,对中国报纸、期刊、图书、广播电视、影视作品、网络、科普活动、科普教育、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年度科学传播情况进行了全面研究评价。

报告显示,2020年是中国科学传播经历巨大变化的一年,也是中国科学传播能力迅速提升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卫生健康和防控疫情相关知识与方法受到媒体、公众的高度关注,创作制作的各类科学防疫作品迅速传播,成为2020年中国科学传播的最大亮点。各类科技类媒体已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

统计数据显示,在科普图书和期刊方面,2020年中国共出版科普图书 9853.6 万册,科普图书出版数量越来越多,精品不断涌现,选题越来越精细化、个性化,题材和内容日趋丰富。中国期刊发行1.31 亿册,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其中科普期刊258种。在科技期刊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科普期刊数量逆势大幅增加。科普期刊内容满足了读者深度阅读的个性化需求,也满足了专业科学知识爱好者的特殊需求,因而具有稳定的读者市场。《中国国家地理》《博物》《航空知识》《舰船知识》《气象知识》《科学画报》《科学世界》等刊物深受爱好者喜爱,一直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全国报纸数量减至1851种,现有报纸采取多种方式创新求发展,专业报纸生存压力较大。

在纪录片方面,聚焦重大题材成为2020年度纪录片生产创作的一大特点,多部科学抗疫、脱贫攻坚等主题的作品陆续上线,全年上线的疫情纪录片共44部。自然地理科学影片异军突起,中国科学纪录片聚焦于讲好中国故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英国BBC合作的《中国:大自然的古老王国》,首次向世界呈现了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之美。B站与美国国家地理联合出品的《未至之境》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选择了雪豹、熊猫等中国典型动物符号作为拍摄对象。

此外,2020年,中国新建科普网站 2732 个,创办科普类微博 3282个,创办科普类微信公众号 8632 个。

报告同时显示,中国的科学传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科技报纸版面压缩,阅读场景锐减,出版周期相对延长,信息发布相对滞后;科普期刊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学生市场扎堆,成人市场偏冷;科普图书创作手法较为单一,引进图书居多,优秀原创作品较少;科技人员参与科学节目热情不足,影视作品科学性尚需提升,网络科学传播审核把关不严,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滞后,科学传播水平亟待提高等等。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汤书昆表示,该报告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首次编撰的关于中国科学传播的年度报告,对中国科学传播现状分类进行了客观分析和深度解读,在充分肯定中国科学传播成效的同时,对中国科学传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予以了详细剖析。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介绍,报告的编写将有助于推进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的协调发展,满足公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报告主编邱成利表示,该报告为科研工作者、科普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全面了解我国科学传播状况及发展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也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教师、研究人员、学生提供了专业参考材料。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长郭传杰表示,未来《中国科学传播报告》将每年编撰出版,并将进一步提升权威性、平台开放性和持续发展性,以期对中国科学传播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对未来的中国科学传播工作走向和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对促进和服务中国科学传播事业建设提出建议。

据悉,《中国科学传播报告》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重点支持的专项研究报告,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写,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中国科学传播报告》的编写出版提供了支持。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