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前言  在线教育教学由疫情下的“受迫性创新”走向后疫情时代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将会如何发展?《中国教育网络》就该话题采访了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秘书长、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汪潇潇。  汪潇潇认为,后疫情时代,融合式教学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在线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个深层次变革教学模式的教育问题。从更宏大的视角上去推演,它将成为推动教育全球化,构建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

  前言

  在线教育教学由疫情下的“受迫性创新”走向后疫情时代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将会如何发展?《中国教育网络》就该话题采访了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秘书长、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汪潇潇。

  汪潇潇认为,后疫情时代,融合式教学将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从长远看,在线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个深层次变革教学模式的教育问题。从更宏大的视角上去推演,它将成为推动教育全球化,构建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还是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来看,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汪潇潇 教育部在线教育中心秘书长、清华大学在线教育中心主任

在线教育、融合式教学创新学习场景

  《中国教育网络》: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高校在线教育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清华大学在利用技术变革教学模式方面做了哪些尝试?

  汪潇潇: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教育系统和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使得在线教育教学第一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超大规模的应用,真正成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

  清华大学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大的考验,并成为了全球第一个实现全体系实时在线交互课程教学的高校,从去年2月17日在线开学,截止到当年6月14日,2020年春季学期全校共开设在线教学课程4471门次,共完成课程77223场次,上课师生超过268万人次,总时长超过429万小时。可以说,清华大学在线教育教学在这次疫情“大考”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并且,我们并没有止步于在线教育教学的“救急”效应,而是将其作为未来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甚至教育变革的重大契机。清华大学在2020年暑期对教室进行智能化改造,利用技术变革教学模式,实现线下线上融合式教学,就是其中重要的探索创新。正如邱勇校长所说,在线教学是在虚拟空间里的真实课堂,是真上课,上真课,实实在在地教与学。

  融合式教学与混合式教学有所不同。我国大力推动建设的混合式教学源自慕课的应用,主要指慕课特别是线上一流课程与线下课堂相结合,通过学生线上异步的自主学习与线下(或线上)师生面对面的同步学习有机结合开展的教与学。而融合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含线上线下同步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与混合式教学最大的不同的在于同步。

  在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清华大学的融合式教学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方面,针对无法返校的留学生及高风险地区学生,依托升级后的软硬件,力争实现与真实课堂无差异的参与式在线学习。

  另一方面,则是大规模开展的基于雨课堂的教学,依托在线并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师生互动,非常有趣的是我们看到,2020年秋季学期相较于疫情暴发之前的2019年秋季学期,基于雨课堂的师生互动增加了3倍。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广阔的应用场景并不局限于“在线”或“混合式”,我们需要关注到蓬勃发展的融合式教学;它的核心是通过课堂实时交互确保教学质量并推动教育公平,确保“实现高质量教育”与“一个学生都不能少”;目标是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方式,更多、更优质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线教育教学的发展定位不应是取代线下教学,或者局限于线下教学的辅助和补充,而是重塑传统教学,与传统教学构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二者的充分交融,来释放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使融合式教学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方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觉得在线教育教学达到线下教学的教学效果还只是迈出了第一步,或者说,两者其实是不同维度的两种模式。

  需要深入整合两者的优势,并将优势结合以产生“化学反应”而非简单叠加的“物理反应”来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场景,全球融合式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线为全球资源本地化创造了可能,为传统线下课堂赋予了勃勃生机。

  《中国教育网络》:您认为,当前在线教育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它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里?

  汪潇潇:当前,之于我国很多高校而言,在线教育教学发展最大的瓶颈其实是缺乏应用场景,缺乏重大需求这一根本推动力。

  疫情为在线教育提供了一个这样必选的场景,因此仅仅半年时间,在线教育教学就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了彼时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最大的问题在于,要警觉疫情防控常态化后出现的“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现象,当前仍然有很多学校将在线教育的融入作为应急性而非战略性的工作,例如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仍有待持续改进,教学方法跟不上不同学生的需求等问题开始逐渐浮现,就因为受迫性场景的消失而“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实际上是辜负了或者说浪费了此次新冠疫情所给予的教育启示和改革契机。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在线教育教学,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去中心化”的形态,知识传播与共享的过程中,每一个人既是学生,也可以是老师,都能够借助在线使自己成为内容的贡献者,而不仅是纯粹的受益者,技术或将创新知识生产的生态。

  这种状态再往下走,会出现什么场景呢?

  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接受程度、反应速度、学习习惯等是存在差异的。想象一个学生,在一个可选择、自适应的学习系统中,选择一定的学习路径和“课程与实践包”,课程包中可能有来自海内外高校、机构乃至个人生产的内容,实践包中是利用融合式方式开展的,跨区域、跨学科与联通学术与产业界的合作项目,这些资源集合起来构成了这个学生大学的学业,而且他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学习与实践方式和最适宜的时间去开展,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学习。

融合式教学引领模式与技术创新

  《中国教育网络》:疫情爆发后,清华大学开展的在线教学与融合式教学有哪些心得体会可以分享?有什么具体的案例?

  汪潇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学校按照总书记的指示落实对经验的不断总结与实践创新。

  疫情以来,我们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得到了提升,教师对在线技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优质课程资源得到了广泛共享,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了“在线技术、资源与模式”为构建更开放、更融合和更具韧性大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和未来全球面临的不确定性对教育教学的干扰或破坏发挥的重要价值。

  就模式而言,疫情期间我们开始深入探索的“雨课堂克隆班”,是一个包含了开放、融合与具有韧性教学的典型案例,它利用融合式教学实现了知识共享新模式。

  它应用数字孪生理念,我们得以将已感知到的教学场景在数字世界重建,形成一个个隔离于初始班级的“克隆班”,在“克隆班”中,新的学生可以进行大规模实时的交流和互动,实现了“知识共享新模式”。

  在疫情期间,学校利用雨课堂克隆班在校内开展了“未央计划”,扩大了校内课程选课容量,让清华的同学们能够以在线旁听的方式“横扫清华好课堂”;此外,还利用克隆班辐射校外,驰援了武汉地区三所高校,几校学生同堂上课,共同参与在线的师生互动,克隆班学生产生独立的学习数据。自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开始探索为更多希望利用克隆班加入我们实时教学课堂的兄弟高校提供支持。

  基于前期经验,我们在思考是否可以尝试在全国任何两所或多所高校间利用雨课堂实现同步课堂创建,服务教学共享。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调研中发现,各学校对同步课堂教学资源的需求确实存在,有相关课程慕课资源缺乏的原因,有对实时交互教学的需求,特别是还可以满足高校教师间教学学术与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交流与学习,同时还契合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促进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中国教育网络》:在线教学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建设,您认为教务部门在高校的在线教学体系中应该居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汪潇潇:学校的各个部门同处在学校管理体系之中,作为在线教学的主责部门,教务处针对师生需求、软硬件设备、教学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与研究生院、信息化技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国际处等校内机构以及技术、平台、课程资源供应商等校外机构开展合作。

  教务部分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管理和持续创新的作用,需要与其他部门通力配合。组织管理主要是服务好师生的需求,持续推动创新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重塑教育教学形态。

  同时,我们在清华建立了一种技术与教学方式相互驱动的创新模式,由一线教师为学堂在线技术研发提出需求,再由其技术团队快速响应、对接实现并应用于清华与全国高校,不断收集师生反馈,迭代升级,使之成为与教学结合最为紧密的技术,引领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开发适用于课堂融合式教学的软件,推动校内教育教学改革,清华大学与学堂在线共同研发了新型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并于2016年正式发布。

  它通过灵活、丰富的课前资源推送学习、富含及时反馈的课上体验、创新的师生互动、全景数据驱动,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沉淀了大量可以用于改进教与学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

  在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将“雨课堂”投放市场,允许每位教师免费使用,通过市场化的机制,再次对“雨课堂”的设计、功能进行优化和完善。在融合式教学背景下,教学场景的不断创新,我们对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的需求日渐迫切。

  《中国教育网络》:随着疫情的逐渐稳定,大部分高校已经恢复正常线下教学,在线教学由疫情下的“新鲜感”走向“新常态”。您认为“新常态”下发展的在线教学之于高校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

  汪潇潇:在线教学或者说融合式教学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因受外界因素的扰动、冲击之后而出现的应激反应,应该作为常态化的教学方式存在,促进线上、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更开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

  更多的化学反应来源于我们教育管理者、一线教师不断解放思想,充分认识并理解信息技术创新之于我们教与学内容、方式、手段的积极影响。

  例如,融合式教学能够帮助我们连通校内外、国内外,那么传统教室的边界将被打破,多元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云上”加入实体课堂,参与实时交互式课程学习,清华大学在2021年春季学期发起全球融合式课堂(Global Hybrid Classroom)项目,利用在线的方式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海外高水平大学学生“同上一堂课”,清华学生与海外高水平大学同学有机会同步学习对方学校的课程,参与互动,参加考核,并探索学分认定。

  通过在本地创建全球化的课程,克服了疫情短期内带来的学生互访交通不便,并形成了一种长期值得探索的方式,为更广大的学生创建了具有全球视野的课堂,促进不同文化、学科知识背景学生间更便捷、更深层次的交流,促进了国际理解教育,促进了教育对外开放。

  你会发现,在线教学或者说融合式教学不仅仅是个教学方式、课程组织形式的问题,从更宏大的视角上去推演,它将成为推动教育全球化,构建习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还是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来看,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记者:王世新、徐鹤

  责编:徐鹤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