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谱写了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的壮丽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谱写了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富强的壮丽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服务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作用,推动教育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作出新部署时,围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对“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出明确要求。我们可从以下两个层面深刻领会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意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并强调“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恢宏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奋斗的总目标,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终于在全党全社会勠力同心、不懈奋斗下,“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憧憬将变为现实”。其中,教育成就的显著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为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和知识创新贡献,为“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加快国家现代化及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召开全国教育大会,发布和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所有涉及教育事业的宏观部署中,一以贯之地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与时俱进地拓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理念,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在党领导教育工作制度建设上,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委员会)到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大重大教育决策顶层设计和统筹全局力度,加强教育系统基层党的建设,保证党的领导有机融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在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增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生命线,将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体系各阶段,多策并举坚定广大师生的“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基础愈加牢固。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新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思想,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不断提高,稳居同期世界中上收入国家行列。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2年的64.5%提高至2019年的83.4%,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分别稳定在99.94%、102.6%,按时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有保障”的脱贫攻坚计划目标。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巩固率接近95%的基础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85%提高至2019年的89.5%,即将完成“十三五”期末预定的普及任务。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时期决定性成就时,将“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作为高光点之一,就是基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19年的51.6%这一变化,这充分显示数以亿计中国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空前扩展。相应地,全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创13.7年新高,相当于平均大学二年级水平。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体系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度开发了人力资源,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持,为持续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作出了显著贡献。
三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为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许多实质性进展,重点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学校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产教融合机制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师队伍能力建设、教材建设国家事权地位强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党和国家制定实施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不断收到明显实效。教育投入体制逐渐健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连续八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首次突破4万亿元。全国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覆盖全学段,努力锁定不同困难地区和群体,教育公平迈上新的台阶。专任教师总规模达到1732万人,有力支撑起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正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队伍进发。在全国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三大科技奖励项目中,高校参与比重和贡献份额均超过60%。一大批基层改革创新的经验做法不断涌现,一些长期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破解,社会各界支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出现新的气象,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获得感持续增强,从而构成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的基本面,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上瞻望教育未来
在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动员全党全社会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心同德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中央的建议主要是管大方向、定大战略的”,《建议》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的“大方向”,确定了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贯通的“大战略”,为教育事业提供了重要行动指南。综合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教育决策特别是《建议》的新部署新要求,展望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教育现代化新征程的政策导向,有以下七个方面需要重点把握。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根据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创新精神、法治观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凝聚更大合力。立足发展素质教育大局,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一体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弘扬诚信文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行动,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全体师生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是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筑牢国民教育体系基础。高度重视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重点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残疾少年儿童的特殊教育、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专门教育的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包括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的多样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积极参与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是适应新发展格局多样化需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优化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助力制造强国、贸易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等建设,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
五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水平。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出发,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促进不同类型层次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使产学研各方从协同创新、深度融合到一体化,在组建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联盟上迈开新步,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全面增强高等教育体系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六是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构建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治理法治化水平,完善学校治理结构,营造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环境,夯实教育现代化的制度基础,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加快缩小区域和城乡差距,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促进教育公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合作办学,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加快教育领域开放进程,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优化教育开放全球布局,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层次和水平,同时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正确政治方向。
七是立足基本国情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朝向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远大目标,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学习成果认证制度,衔接各级各类教育,沟通多种学习成果,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和用好网络学习平台,提升全民数字技能,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注重发挥在线教育、网络教育和 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服务业态,革新教育治理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抚今追昔,放眼未来。风云变幻,信心如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充分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从现在到2035年再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建议》进而要求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宏大远景目标的擘画,更加凝聚党心、振奋民心,意味着从“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开局起步,再经过两个五年规划所牵引的接续奋战,教育强国战略必将同其他强国战略相互支持、协调推进,而教育现代化也必将在此进程中总体实现,确保2035年远景目标如期实现,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再创辉煌。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