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缓解了区域的择校热,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

  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缓解了区域的择校热,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部分集团也出现了凝聚力不强,管理松散,师资共享困难,教学质量提升缓慢的现象。不少地区,或担心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或担心集团校陷入低水平同质发展,对集团化办学仍处于观望状态。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寻找到集团化办学的未来走向和突破口?笔者认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应处理好“数量与质量”“整体与部分”“统一与多样”的关系。

  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控制集团化办学规模

  集团化办学是优质校带动薄弱学校、新建校或具有潜力的学校,缩小集团内成员校差距,实现提速发展的模式。一所优质校带动的学校数量是越多越好,还是有一定的限度?

  一般来说,一所优质校带动3至5所成员校的效果最好。沈阳市铁西区是一个老工业区,形成“南宅北厂”的城市布局,随着老工业转型和转场,北部地区变成住宅区,新建中小学也随之建成。

  为带动新建学校发展,铁西区将新建校与老城区名校组建成教育集团,采用紧密型单法人的组织管理模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集团管理层由一个集团校长和几个副集团校长组成,副集团校长不仅是集团的副校长,也是各自成员校的校长,同时还是集团职能部门的负责人。2018年,某教育集团的成员校达到7所,为保障集团化办学质量,区教育局将该集团一分为三,让成熟起来的成员校牵头组建各自的教育集团。

  湖南省长沙市今年明确,该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建立退出机制,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集团学校,原则上今后高中不得托管初中、小学,完全中学和初中不得托管小学。具体操作上,长沙明确了集团退出条件、退出程序和工作要求,对于托管期满的学校,实行一校一策,确保有序平稳退出。

  这种适当控制集团规模的做法有利于集团未来的发展。一是避免集团成员过多、管理负担过重,影响集团化办学的效果;二是成熟的成员校可以成为新集团的牵头校,争取更大的发展;三是控制成员校数量,避免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四是发挥教育集团的孵化功能,达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

  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厘清集团的管理边界

  区域推进集团化办学,由强校带动弱校“抱团发展”,集团与成员校之间就形成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必须厘清集团总部和校区之间的关系,划分管理边界。以“强带弱”模式组建的集团,要发挥名校的“火车头”作用,总校校长不能采用事无巨细的垂直管理模式,而要使用充分调动成员校积极性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例如赋予分校校长管理分校区的职责,既保持了成员校或分校的独立性,又发挥了集团的统筹职能。

  对于成员校之间实力相对均衡的集团,可以采用“动车组”模式,发挥每个成员校的优势,相互取长补短。集团校长更多应扮演策划人、召集人和服务者的角色,为成员校“诊断”“开方”,提供办学思路、协调资源和提出改革办法,形成“和而不同”的发展模式。

  要突出集团化办学重点、突破难点。无论何种类型的集团化办学,都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放大和共享。人、财、物仍然是集团化办学的重点,师资队伍建设管理中的编制和薪酬问题是集团化办学中的难点。

  杭州市属重点高中在桐庐等县组建教育集团时,遇到了杭州高中因派出教师而出现师资不足,想招人但没有编制的问题。为此,市教育局、编委办协调所在县区教育、编办和财政,打破地区编制和财政壁垒,将县区教师编制中的一部分划转到杭州市本级专门用于师资互派。

  薪酬制度是决定师资流动的关键。北京市加大教育经费中人力资源支出的比例,实行按劳分配的绩效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参与集团交流。湖南株洲茶陵县采用统一教师管理、统一待遇的方式,实现集团成员校教师薪酬大体一致,有利于集团内部教师流动。

  要实行捆绑式的评价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在对集团的考核中,不仅要注重成员校各自的发展性评价,还要综合考察集团总校和分校之间的差异系数,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差异系数,引导集团逐渐缩小成员校与总校,区域、城乡之间的差距。

  处理好统一与多样的关系,避免同质化发展

  从区域集团化发展来看,集团化办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区域教育质量,实现“优质均衡”,缓解择校热。但是在实现的形式上可以因地制宜、多元发展。

  按照办学实力,可组建“强校带弱校”“优质校带潜力校”和“名校带新校”等;按照功能来划分,可以形成“帮扶型”“孵化型”“携手共进型”集团;按照区域来划分,可以是“区域内集团”“跨县域集团”和“跨省域集团”;按照紧密程度来划分,可建立“融合型”“聚合型”和“联合型”集团,“融合型”是单法人紧密合作,“聚合性”是多法人紧密合作,“联合型”是以项目为载体的松散合作关系。

  从集团内部来看,要避免“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发展。分校文化不是总校文化的“翻版”,总校也不能将自己的文化移植到分校。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底色,要以“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为愿景,在集团文化下找到自己的特色文化,实现集团文化与分校文化相互滋养“美美与共”的文化生态。

  从未来发展来看,集团化发展之路还会更宽,呈现多种样态。

  一是集团覆盖地域更广阔。跨区域教育集团不断兴起,包括跨县域、跨市域或跨省域。为服务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尤其是雄安新区建设,北京优质教育资源将向津冀、雄安扩张,形成公办跨省域的教育集团。

  二是集团成员更多元。青岛中小学教育集团基本模式是“1+N+X”,其中“N”是不同的学校,“X”包含企业、综合高中、高校、实践基地、社会场馆等各类团体。这将有利于中小学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基础教育教学创新。

  三是集团的体制更多样。目前集团内部学校的办学性质比较单一,大部分是单一的公办教育集团或民办教育集团。未来,中小学教育集团将出现更多形式,如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教育集团。

  四是集团内人才培养链条更长。北京市规定,对于同一学区内的集团,在坚持面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下,探索集团内学校之间合作培养和贯通培养的试验,扩大集团化办学受益面。

  (作者单位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