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学校变革等提出新的要求。重新设计学校以应对未来挑战已成为各国或地区推进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核心发力点。
“未来学校”是当前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话题,一些地方正在编制的“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也把“未来学校”建设探索作为重要举措。随着以 发展机遇,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未来学校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但并非全部内涵,更不是本质所在。未来学校建设,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我国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角度来划分,未来学校发展的类型既应包括科技人才培养类的未来学校,也需要涵盖医学健康人才培养类、外语人才培养类和艺体人才培养类的未来学校等,也就是说未来学校发展类型应具有探索的弹性空间。把未来学校的探讨与建设狭义地定义为科技人才培养,是受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对于我国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发展应对世界大变局,除了包括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化的变局之外,还应考虑国际形势变化、新冠疫情带来的新变局。适应全球治理的外语外交人才、应对公共卫生问题解决的医学健康领域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都是未来学校发展的重要类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这为指向于艺术体育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未来学校提出了需求。因此,科学把握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未来学校”建设与发展要对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是对接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培养各类外语人才,同时着力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港)建设服务自由贸易试验领域创新人才的未来学校,发挥“双一流”高校优势,加强全球外交人才、国际组织人才的早期培养,更好满足提升在国际组织的任职层次和话语权以及讲好中国故事对人才的战略需求。
二是对接我国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求,在北京、上海、大湾区等区域建设科技特色的未来学校,为在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具有创新潜能的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创新创造教育,探索科技类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为我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尤其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发展,驱动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三是对接我国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目标,在红色教育资源、艺术和体育资源、医学资源充足且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建设传承红色基因、开展艺体优秀人才和医学人才早期培养的未来学校,为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提供人才培养支撑。
系统思考和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布局,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联合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资源,努力推进未来学校积极探索育人方式转变,尤其是增加学生情境探究性、体验式、项目化、问题化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