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设国家级“学分银行”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

  据《北京商报》报道,北京市教委日前为18家学分银行管理分中心和19家学分银行联盟成员单位进行了授牌,此举再次将“学分银行”拉进公众的视野。所谓学分银行,是借鉴银行的功能和特点,为学习者开设账户,以学分的形式认定、存储、转换来自不同渠道的学习成果。如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常务副主任鄢小平所说,学分银行与商业银行“零存整取”的储蓄方式相似,学习者平时零星学习可以得到学分,这些学分能像货币那样被存储在国家相关部门授权的机构。达到一定标准之后,还能兑换相应的学分或学历、非学历证书。

  早在2006年,北京市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就在北京一家公司开展了“学分银行计划”试点工作。2010年颁布的《 》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后,我国加快推进“学分银行”建设工作。例如,上海于2012年正式启动“学分银行”对外服务工作,优化市民终身学习平台,通过“一站式”数字化学习服务模式,提升市民终身学习的参与率。

  近年来,建设国家级“学分银行”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2020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要求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制定学时学分记录规则,引导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存储、积累学习成果和技能财富。

  建设“国家银行”是构建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措施,可以鼓励学习者以灵活的方式接受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通过在“学分银行”中存入所学课程、所接受培训、所获得学分,“兑换”学历或非学历证书。当前建设国家级“学分银行”,关键是提高“学分银行”的认可度与吸引力。虽然通过“学分银行”积累学分,可以获得学历证书,但在一些地方,“学分银行”的证书含金量还是被认为不如普通高等学校。其主要原因是,“学分银行”主要针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哪怕打通了职业教育学校、成人教育学校之间,以及职业教育学校与成人教育学校之间的壁垒,解决了课程、技能学分互认的问题,很多人还是认为所获得的不过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文凭。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社会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学历歧视问题。不要说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歧视,就是接受非全日制的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常被个别用人单位歧视,把“非全”硕士排除在招聘对象之外。因此,建设“学分银行”还必须解决用人单位对学历的歧视问题,破除“唯学历”用人导向。因为在“唯学历”导向下,会形成“学历鄙视链”,通过“学分银行”积累课程、转换学分、兑换学历文凭,将成为求学者在其他求学路实在走不通之后不得已做出的选择,这会影响“学分银行”在促进终身教育方面的作用。

  改变对“学分银行”的认知,还要实现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学分互认。当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认可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学分,但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却并不认可,更不用说认可非学历教育培训学分了。也就是说,这只是单向认可,而非双向认可,背后的逻辑是普通高等教育比成人高等教育“高一等”,也在事实上造成“学分银行”的学分不如普通高等学校的学分。

  目前,北京市学分银行率先在北京市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开展试点。据相关人员介绍,“学分银行”目前主要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领域,下一步会延伸到普通高等教育。而如何延伸到普通高等教育,对“学分银行”的建设影响重大。这需要消除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歧视,更需要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保障每门课程教学的质量,严把每一门课程(包括非学历教育培训课程)的教学质量关,让每一个学分都货真价实。这是建立成果认定、学分互认制度的基础,能让“学分银行”的学分真正流通起来,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