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上,笔者注意到这位老师使用的是浙江一位名师授课的教学实录,课堂语言和教学环节都只字未改。

  日前,笔者以一名“兼职督学”的身份走进某小学语文课堂,旁听了《草船借箭》这节课。课上,笔者注意到这位老师使用的是浙江一位名师授课的教学实录,课堂语言和教学环节都只字未改。然而,由于名师的语言习惯与这位老师截然不同,所以导致学生多次答非所问;名师几处的语言对比和刨坑,需要伺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但老师却将引导学生的环节变成教师自问自答,替代了学生思考。课后,笔者翻看这位老师的教案,发现大部分是网上搜寻的设计。教学反思寥寥数语,多是对教学重难点的简单重复。通过进一步深入调研,发现该校学科组研讨氛围不浓厚,且没有学科骨干的引领,业务水平提升遇到瓶颈,职业倦怠情况比较明显。

  这一案例让我们反思,目前一些教师表面上存在的对工作的懈怠,挖掘起来有着深层次的原因:第一,缺乏领军人物,教师的业务水平发展受到了遏制,教学质量长期裹足不前。本案例中的学校是一所公办学校,但编外教师占比85%以上,一旦培养出骨干,就跳槽去了别处。学校各主要学科长期缺乏领军人物,教研组、备课组的日常教研难以保障。第二,隔靴搔痒,很难针对薄弱环节长期帮扶。尽管学校教务部门每学年依照常规组织开展校本培训,但是骨干不多,难以提升整体水平。邀约名师到校送教、与片区中心校教研组定期备课等,都只是昙花一现,隔靴搔痒,很难针对薄弱教师的短板长期帮扶。第三,“本领恐慌”导致职业倦怠。一些教师教学水平与社会期待、自我期待有差距,价值感缺乏。

  笔者认为,要破解教师职业倦怠,需着力激发教师的内生力:

  第一,为教师营造有利于教学与研究的氛围。让教师树立共同愿景,引领共同的事业追求。向教师队伍征集关于学校校本培训的思考与建议,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当中来,把领导的要求转变为自己的成长需求,完成从外在推进到内心自觉的自我更新。第二,针对校情制定属于本校“私人订制”的教师研训模式。例如:开展swot分析,每位教师都要拥有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细分梯队,对年轻教师、薄弱教师采用“一对一”“多对一”多层多向的指导帮助,定期动态调整,激励教师进步。第三,开展学科课堂调研,探寻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现状,聚焦课堂问题,让研究根植于日常,服务于日常,引领日常的品质提升。

  (作者:系厦门市思明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督学)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