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在湖南、在山东……为更好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日前全国多地开启了“终身学习周”“学习月”活动的大幕。

  上周末,北京市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张小明(化名)又一次来到她熟悉的首都图书馆自习。她告诉记者,2008年毕业后她先后通过了专业中级、在职研究生和法律职业资格等考试,“我感到学习是克服本领恐慌、丰富知识储备的有效方式。节假日我经常会来图书馆,这里设施先进、环境安静舒适、开放时间也比较长,是静心学习的好地方”。

  在上海、在湖南、在山东……为更好营造终身学习氛围,日前全国多地开启了“终身学习周”“学习月”活动的大幕。在9月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构建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捷的终身学习体系。加入终身学习队伍的人们抱着什么样的诉求,又如何见证了近年来终身学习由理念到软硬件条件的种种改变?如何更好地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以适应和满足不同年龄、学历、需求的学习者?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终身学习是个体、组织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大学学的不是法学专业,虽然后来读了民商法的在职研究生,但总感觉基础不够牢固,就把这次备考当作夯实基础、充实自己的机会。”谈到准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过程,张小明这样说。

  和张小明一样,提升能力、充实自我、为自己增添新的人生机会,是很多在职人士“边工作、边充电”的出发点。除了像她一样的自学考证族,在职进修也是不少人的选择。

  “我之前的最高学历是中专,工作几年后,业务能力、交往能力等都得到很大提升,但知识储备、学历层次对事业发展有了制约。”对于就职于杭州一家担保公司的边小城来说,来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的动力来自提升学历的渴望,“入学之初,有工作冲突时往往会放弃学习,但在听了几次课以后,这种想法改变了,我发现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对我的职业格局、视野和能力提升非常有用,认识到‘加班只是眼前的努力,而学习是未来的提升’。”

  传统行业“升职”要靠学历来支撑,而新兴行业的从业者提升自我更多是由于感到“素养匮乏”。国家开放大学福建分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员郭鹏是一名动画导演,“动画算是比较新的行业,近年来我国的动画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优秀,我有幸见证了行业蓬勃发展,但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力。从业十几年,感到自己虽然在职业能力上能够胜任,但理论知识有欠缺,像是两条长度不同的腿在跑步,有点别扭”。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人们希望对自己当前的学习有更多掌控权。”全球教育培训评估机构培生集团所做的一份“全球学习者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项今年6月发起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038名16~70岁学习者参与的调查显示,88%的学习者认为人们需要承担更多责任来引导自己的学习和技能提升。“终身学习是每个人、每个组织在当今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也是推进个体、组织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林宇分析道。

  信息技术为终身学习赋能

  “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曾经我们只能坐在教室听老师讲课,而现在我们除了参加面授课之外,还能通过电脑和手机学习。”说起互联网带来的终身学习方式的改变,国家开放大学福建分部行政管理专业学员田云超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公交车司机,职责要求我工作时必须全神贯注,容不得半点马虎。国家开放大学福建分部开展的现代远程教育让我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自主学习,自由灵活的 让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开手机就可以随时学习。”

  一条基于5G的信息高速公路,一个集合了选课、学习、辅导、答疑、作业、形考、查询、统计等功能的学习网,一个集招生、学籍、课程、考试、毕业、学位、资源管理、学生服务、学分银行、质量监控、内部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服务平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开大的“一路一网一平台”正致力于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相融合,提升教育支撑能力和受众体验。

  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让这一切越来越接近现实。北京老干部大学负责人介绍,面向社会开放的北京老干部App设有“老干部大学”板块,将所有的区老干部(老年)大学、课堂相关介绍、教学信息囊括其中,方便有学习愿望的老同志查询,还设立了网络课堂,从各部委老干部(老年)大学、全市各区挑选出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上传至网络平台,让全市老年人可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开展学习。

  “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为新时代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带来全新机遇,教育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终身化,学习越来越个性化和泛化。”北京老干部大学负责人说。

  服务与融合:终身学习的未来走向

  “我想了解些养生知识,但网上的推送鱼龙混杂,各种线下讲座不知道是刻意夸大还是实情。”不少老年人的“吐槽”反映了终身学习资源质量的良莠不齐。此外,图书馆到周末“一座难求”、付费自习室在一线城市备受青睐、老年大学报名“一位难求”的现象频现报端,也说明终身教育资源供给和需求之间仍存在矛盾。

  “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体现的是从外部的终身教育体制机制的建设与完善,开始转向质量提升,对各种学习群体或个体不同学习需求给予支持。”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遵民分析道,“终身教育外部环境的构建,相当于超市里的商品。经过发展建设,我们的教育‘超市’已经搭建起来,‘商品’逐步丰富。从‘提供’走向‘服务’,就是要主动了解各年龄阶段人群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推荐、提供学习机会,构建立体、多元、灵活的体系。”

  “真正有效的终身学习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各类资源的条件支持。”林宇表示。北京老干部大学相关负责人补充道:“具体而言,要秉承开放的理念,使正规教育证书与非正规教育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相互承认。此外,应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向社会学习活动开放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提高各类公共设施面向社区居民的开放水平。还应创新学习形式和载体,充分利用5G技术,结合公共场所或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一批优质学习项目品牌。”

  “未来终身学习关键词一是‘服务’,二是‘融合’,我想未来重点任务一是自下而上建立各种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学习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大融通与大融合;二是自上而下建立各级各类终身学习推进机构,具体落实精准化服务举措;三是构建一支从事终身教育的专业化队伍,尽快建立专业化人员的培养机制、岗位准入基准以及专业化水平提升的评价考核制度。”吴遵民分析道。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