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意义上,“内卷”概念最初是为了解释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孕育出更高级、更创新的生产方式。而在大学生群体中,裹挟着学分绩、课外活动、学生工作、出国考级……这些大学生则身不由己陷入了“内卷”中。

  如今,从大学生圈子中走出来的“内卷”,成为整个社会的热词。

  在学术意义上,“内卷”概念最初是为了解释近代中国为什么没有孕育出更高级、更创新的生产方式。而在大学生群体中,裹挟着学分绩、课外活动、学生工作、出国考级……这些大学生则身不由己陷入了“内卷”中。

  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不少大学生的生活似乎十分轻松,玩几年就可以拿到毕业证。然而,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大学教学质量的严格要求,对大学生“毕业关”的严格把控,大学生活不能再这么“划水”了。而对于本就好强的名牌大学学生来说,他们的压力就更大了。

  从宏观来看,竞争是好事,有压力和学习的动力更是值得称赞。说明这些被“卷”的大部分是在乎自己的成绩和未来发展的“好学生”。但是,当这样的竞争从“论文作业变成字数比拼”、从“简历竞争变成证书炫技”、从“学习竞争成为时间消耗战”时,原本的良性竞争和积极的学习环境就变了味道。

  笔者采访的多位大学生都表示,“内卷”现象的确普遍,自己曾或多或少经历过“内卷”式的竞争,那样的焦虑和迷茫是很难保持置身事外的。在这样的恶性竞争中,避免“内卷”需要大学生们积极调整心态。不被“卷”首先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一个不被外界干扰的心态,其实也是成就更大事业的基础。那些被他人“卷”着走的人,难以正确认识自己,难以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人生发展道路,也容易盲从。他们不仅活着很累,也在这样的内耗中消耗了自己。

  在采访中,不少大学生表示,现在自己可以正确看待“内卷”现象,不会受其他人影响。对于他们而言,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定力,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坚定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但是,仅有大学生的努力是不够的。笔者认为,作为承载“内卷”环境的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同学们,让大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生态。

  作为任课老师,在布置作业、课程设计等方面,应当避免留下可以“内卷”的空间,例如,是不是可以限制一下字数的上线、作业内容包含的体量。老师们也应向学生们明确表达,学生并不会因为文章字数的长短、作业中无效的繁琐而取得更高的分数,这样才是一个高效的、健康的课堂氛围。

  此外,当大学生们面对升学或就业压力,开始一些证书数量、offer数量的恶性比拼时,高校里的辅导员或相关的学生工作老师也应及时疏导同学们的压力,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心理疏导、职业规划建议等,防止大学生们在对未来的迷茫和未知的恐惧中陷入“内卷”。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