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上经常说青年科学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学家连“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没得坐。

  现在,社会上经常说青年科学家要坐得住“冷板凳”。可是,有些研究成果还没有出来,“板凳”就被人家抽走了,青年科学家连“冷板凳”都坐不了或没得坐。

  近日,两院院士卢耀如、金振民、张希、李校堃,以及一批大学校长在浙江省温州市参加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系列活动时,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针对一些制约青年科学家成长的现象或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西湖大学研究员的成果出得太快了吗

  今年年初,西湖大学研究员周强把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与细胞表面受体ACE2全长蛋白的复合物冷冻电镜结构解析出来。他在2月发现研究成果,3月发表研究文章。于是,社会上就有一种声音说:西湖大学研究员的成果怎么做得这么快?!

  分管西湖大学科研工作的副校长仇旻回应说,周强2003年在清华大学读本科时,正好经历了SARS疫情。周强研究的方向与目标,就是要搞清楚冠状病毒的结构。他从2008年开始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并于2019年加盟西湖大学,持续研究冠状病毒结构11年多。今年1月,社会各界开始关注新冠病毒时,周强研究员就把所有的工作精力集中在冠状病毒结构研究上,才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十年磨一剑。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创新根本走不远。”仇旻介绍周强研究员的例子说,从事基础研究工作不可着急,想马上得到成果的可能小,平均只有3%左右的成功率,需要长期积累,研究者终其一生去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说,高压物理材料是该校的优势、重点学科,两代人接续努力,不断赋予研究方向新的内涵,才将非主流方向发展成了主流方向。该校马琰铭教授发现,在高压下导体可以变成绝缘体,国内外有1000多个研究小组利用这种方法开展相关的研究。目前,马琰铭教授团队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大研究专项。

  青年科学家只有守得住寂寞,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了,才会有创新发展的机遇。世界青年地球科学家(YES)联盟主席王猛介绍,早期他被单位派到河南省洛阳市,每天早上带着包子、馒头开展野外考察工作,花了3年时间才把洛阳的沟沟寨寨基本跑遍,摸出了一点门道。尤其是把26平方公里金矿的数据全部探测采集齐后,他庆幸自己没有半途而废。

  王猛说,在初出茅庐时,自己也曾想放弃艰苦专业,像同龄人一样到各地旅游、在社交媒体上发朋友圈。不过,好在他不断地提醒:自己儿时的梦想就是到野外捡石头与小伙伴们分享。毕业后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到野外给国家探寻金矿——这是多么出彩的事业。不忘初心,他就一直坚持到现在,每年至少有3个月时间在野外进行科考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年轻时做技术员工作,就遭遇到很多的委屈与挫折。在院士评审环节,有关部门向他所在的单位征求意见时,参加座谈会的同事说,卢耀如受这么大的挫折还能当院士,完全得益于在他在贫困地区不计较名利,坚持为国家多作贡献。同时,对党和国家的坚定信念,让他跨过了人生的坎坷和挫折。

  不折腾,多做“从零到一”的突破

  据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振民教授介绍,有的单位青年科学家5年内拿不出成果或晋升不了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就要被淘汰走人;有的单位出现个别奖励的“马太”效应,重复给某一个人奖励,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青年科学家的积极性。

  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峻峰说,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比如,论文数、专利数、论文引用数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重大的基础原创成果又比较缺乏,不少关键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科技创新能力、体系和科技评价方面还有待提升或完善,要努力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淘汰率高,有一些研究方向和路径上,可能会面临“牺牲”和“倒下”。浙江大学副校长王立忠说,要宽容失败,鼓励试错,用比较好的制度与环境来支撑基础研究工作不断地用“后浪推前浪”。

  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也是这样认为的,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学家不能跟风,要按照规律走;不折腾,一张蓝图绘到底。

  不谈论文项目,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年近九旬的卢耀如院士认为,当前,有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有才华,就是不会“拍马屁”。如何激励与发现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如何留住人才和发挥人才,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善和“补短板”。比如,有的科研院所领导不是从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高度来选人用人,重用的人不一定成才。相反,有一些人才被埋没了。

  金振民院士建议,社会上应该多“摆凳子”、多“搭台子”、多营造创新环境,引导和培养青年科学家有科学精神,有仰望天空的雄心壮志和理想力量,有脚踏实地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感,有独立思考的工作作风和创造能力,不迷信书本与权威,勤奋学习有修养。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批从延安来的老干部认识到自己的科学知识水平有限,国家建设需要懂科学技术的人才,他们很尊重科学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放心、放手地把工作交给青年人才去做。”卢耀如院士建议,当下一些单位的领导在发现、培养和成就青年科技人才方面,不妨多学习一下“老干部”们的优良传统。

  仇旻副校长介绍,西湖大学在近3年里正式签约了139位在世界上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青年科学家或资深科学家,给他们创造的环境是:不谈论文、不讲项目、不说转化,用至少6年以上的考核周期支持他们。青年科学家们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的选择上拥有足够的自主权,可以自主组建科研团队,自主决定研究方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十年二十年以后真正找到突出的成果。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