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之年,从这个意义上说,2020年可谓“规划年”。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之年,从这个意义上说,2020年可谓“规划年”。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地均在编制起草“十四五”时期教育规划,笔者在参与国家和部分省市“十四五”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中,听到一些关于规划的“怪话”。比如,“规划就是墙上挂挂”“规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没有电话快”“规划就是鬼话”等。虽然这些说法不同,但都是对规划的必要性、权威性和适用性的质疑,需要引起关注。

  其一,“规划就是墙上挂挂”。这是从规划的效用上来说的,意思是指规划只是装点门面,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实际上,规划是由“规划研究———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评估——规划研究”组成的一个闭环,规划的编制起草只是规划的一个环节,规划不仅要编制起草,更要实施、评估。对于规划是否有用的问题,不应该考虑规划是否有用,而应该考虑我们如何做才能让规划发挥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要考虑规划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和约束作用,做到“年度计划看规划、决策制定看规划、资源配置看规划、评价考核看规划”,切实用规划指导工作,推动实践。

  其二,“规划没有变化快,变化没有电话快”。

  这是从规划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而言的,也反映了规划工作中“重编制、轻实施、缺评估”的问题。一方面,“规划没有变化快”是从规划实施而言的,是说规划发布后的新形势新问题会影响既有规划的实施,规划制定后的实施并不是只按规划来做,而是以规划为依据和抓手,针对实际情况和发生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实施规划,不能陷入规划实施的“本本主义”。规划意味着“确定性”,变化意味着“不确定性”,规划与变化的关系实际上是“用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变化没有电话快”是从规划和领导对规划的执行而言的,意思是指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因领导的变动或主观臆断而打折执行。为此,要从立法层面赋予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规划的实施与领导的考核结合起来,增强规划实施的实效性。

  其三,“规划就是鬼话”。这是从规划的表述语言而言的。从文字表述来说,一般可以分为学术语言、政策语言、评论语言和故事语言。其中,学术语言是学术专著、学术论文的思想性的语言表述;政策语言则是政策文本中使用的表述;评论语言则是以评论的方式将深奥的学术语言和规范的政策语言进行解读和阐释,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表述;故事语言则是用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中的故事的表述方式。政策文本的严肃性决定了政策语言的规范性,所谓的“规划就是鬼话”的意思是规划不容易看懂,这没关系,还可以通过评论语言和故事语言来阐释规划,解读规划,让人们理解规划、重视规划、遵守规划。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后研究人员)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