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新三样”抑或“老三样”,是否给学生配置本是家庭内部行为,外人不好置喙。

  电脑、手机、平板,高校新生开学必备“老三样”尚未普及,数码相机、蓝牙耳机、智能手表“新三样”最近又被某些媒体炒作成所谓“开学标配”。有媒体统计,六样配齐最少也要3万元,倘选择名牌,花销还要噌噌往上涨。对此,主流舆论颇不以为然,认为如此“开学标配”未免过度。

  无论“新三样”抑或“老三样”,是否给学生配置本是家庭内部行为,外人不好置喙。但问题出在所谓“标配”一说,何谓标配?标准配置也。低于此标准就叫“低配”,高于此就叫“高配”,一低一高之间,就分出了三六九等,滋长了攀比之风,甚至形成“消费绑架”——好像家长不搞个“标配”就是对不住孩子,这才是最该批评之处。大学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千差万别,“新三样”加“老三样”动辄几万元的开支对有的家庭来说只是毛毛雨般的小事情,而对有的家庭来说就足以让家长闻之色变,深感囊中羞涩,所谓“标配论”对这部分家长近乎道德绑架,对消费不起“新三件”“老三件”的学生还会造成精神困扰,其隐形危害不可不察。此外,大学新生刚入学就被消费主义所迷惑,难免为日后落入“校园贷”之类的消费陷阱埋下祸根,更与当前全国大中小学校园大力倡导的“勤俭节约”之风格格不入,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抵制。

  然而仔细审视教育圈,“标配论”近年来可谓大有市场。不仅是大学,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开学有开学必备用品的“标配”,毕业有毕业的“标配”,就连孩子从小参加的兴趣班,也有所谓“标配”。最近有媒体报道,钢琴、书法、乒乓球之类的传统培训项目已过气,马术、高尔夫、击剑等更洋气的培训班开始成为不少家长热捧的“标配”,而竖琴、国际象棋等以往相对冷门的课程更是蹿到了“鄙视链”顶端。近日,一份“教育培训班鄙视链”的名单在网上热传,给各类培训项目排座次,一条完整的“鄙视链”层次清晰、结构分明,家长们可按图索骥,看看自己和孩子处在雅俗的哪一层级、贵贱的哪一档次——可以鄙视的都有谁,又会被谁鄙视。

  如果说大学新生入学“标配论”遭遇的只是主流舆论的批评,课外培训班“鄙视链”遭遇的就是媒体火力强大的炮轰。笔者之所以将两件事相提并论,其内在逻辑正是所谓“标配论”泛滥容易导致各类攀比,并不断划分出档次,此风蔓延开来,难免会滋生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鄙视链条,严重污染教育生态,让无数家长和学生遭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扰。正如有识之士所言,运动项目本无高低贵贱之分,乐器、棋类等同样无雅俗优劣之别。人为排列出所谓“低配”“标配”“高配”,乃至炮制出“鄙视链”,不仅无聊,而且可恶。

  从“标配论”到“鄙视链”,其产生并非完全出于偶然或少数人的无聊恶搞,正如“我们在手机上看到的所有信息背后都有人在赚钱”一样,“标配论”“鄙视链”背后,时常隐藏着不被外人所知的利益之网。比如,一些自媒体平台把马术、击剑、竖琴等所谓“高大上”的培训项目排在“鄙视链”顶端,或宣扬数码相机、蓝牙耳机、智能手表“新三样”是大学新生入学“标配”,自然能忽悠一些有购买力的家长乖乖掏钱消费。不过,商家真正关心的才不是孩子的成长成才,而是如何掏空家长们的腰包。有的无良商家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和商业操守,彻底沦为“骗子”的也不在少数,最近几年一些培训机构负责人频繁跑路就是明证。最近,有媒体报道,国内某知名青少年橄榄球培训机构的北京直营门店陷入关停风波,机构负责人跑路,上千位家长缴纳的学费尚未退还,涉及钱款规模在千万元以上,甚至有家长表示,“9月份刚交的钱,一节课没上,钱就没了。”这家机构的核心课程是“双语美式橄榄球”,是很多家长眼中的高端培训课程,并吸引了几家国内知名企业参与投资,堪称处在“鄙视链”顶端。然而,商家用无情的现实告诉家长:一些家长被自媒体平台吹嘘出来的所谓优越感,其实不过是商家的生意经,而有的家长更是被收割了“智商税”。

  其实,人生各有不同,教育千姿百态,哪来那么多“标配”?对于无伤大雅的所谓“标配论”,我们不妨一笑置之,但对于那些滑向偏激和极端的恶意炒作,则要旗帜鲜明地予以批评和抵制,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