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有40.1万个培训机构,2020年市场规模或超3万亿元。但正如这次事件所示,在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的另一面,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行业痼疾却仍然存在。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头地,河南鹤壁的周女士也不例外。不过,她前前后后总共花了近23万元让孩子去培训机构接受辅导,但最后的结果却让她极其愤怒,因为孩子物理仅考2分!鹤壁市淇滨区教体局发布的调查称,目前培训机构与学生家长就学费退费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此外,培训机构存在一系列违规问题,淇滨区教体局已向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停课整顿。
23万买辅导,物理考2分。虽然该事称得上是极端案例,但这样的现象毫无疑问再次为课外培训市场的乱象敲响了警钟。同时也提醒,家长也要理性看待课外培训的价值和作用。媒体报道显示,去年10月份,为了提升孩子的成绩,周女士将孩子和其表弟送进了培训学校进行初三辅导;培训机构则承诺,只要“粮草”充足,成绩的事不用担心。然而,在前后4次缴纳了22.76万元学费后,“两个孩子的中考成绩加起来却不够本市高中的分数线”。虽说课外培训的效果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但如此高学费对应如此低分,显然让人难以接受。而从事后相关部门的调查结果看,涉事培训机构确实也多有违规,如部分教师并不具备教师资格证,备案教师与上课教师完全不符合等。
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有40.1万个培训机构,2020年市场规模或超3万亿元。但正如这次事件所示,在教育培训市场规模越来越大的另一面,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行业痼疾却仍然存在。不仅一些培训机构承诺的效果与实际结果往往大相径庭,不少培训机构的资质、培训内容等也多不符合规定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培训市场有一定特殊性。一方面,家长与教育培训机构之间,确实是消费、交易的关系,但是,家长所“买”的培训效果却往往具有“主观”性。这导致一些培训机构在推销上多习惯性夸大其词,而这些承诺由于多不会以文字的形式写明,又给家长后续维权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培训机构的运行,除了要具备相应的资质,还需要严格遵守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如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不得出现“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但现实中,不少学校由于迎合“市场”,往往铤而走险。
这启示,要真正规范教育培训机构,其实需要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力。一是在消费角度,要提升培训机构的合规经营意识,如备案教师与上课教师不符这样的欺骗行为,以及对效果的虚假宣传等,都要加大惩治力度;二是在教育角度,对于违反规定的“超纲教学”等现象,要持续一抓到底。
当然,教育培训市场的规范化,也确实离不开家长的理性“消费”。像此次事件中就有个细节,周女士给孩子报的培训班是封闭式的,每天都在培训班集训,直到中考结束。换言之,家长已经让培训班完全取代了学校。这般做法,不仅“投入”大,也显示出对培训机构的过度“迷信”,从而为最终效果的“货不对板”埋下了伏笔。一定程度上说,只有家长放弃对培训机构的过分“依赖”,才能真正减少培训机构的“胡来”。
其实,近些年相关部门对培训机构的治理力度不断强化。如2018年初,教育部等多部门就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但现实说明,对课外培训乱象的治理显然无法一蹴而就,包括但不限于培训效果与承诺的不对等所引发的各类消费纠纷,以及培训资质掺假等仍时有发生。针对此一现实,把相关专项治理升级到常态化治理,无疑值得探索。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