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系统培训,让在校学生普遍掌握心肺复苏基本技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红十字工作的通知》,将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教育内容。通知指出,学校红十字工作要把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传播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防控、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知识,提高学生健康素养。

  通过系统培训,让在校学生普遍掌握心肺复苏基本技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不言而喻。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在校园内开设这类课程,而是如何让培训收到更好的效果。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教育部此次共同将急救纳入课堂,与过去教育部门单独纳入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中国红十字会拥有丰富的医疗人才资源,健康与急救培训的师资力量更有保障。

  但也要看到,纳入是往原有教育内容之中添加新内容,新内容与老内容可能会形成冲突,这样一来,被纳入教学内容的急救培训课程,就存在被其他主课挤占的风险。因此,学校急救培训既要“纳入”,更要“融入”。如果说纳入是相加,那么,融入则是内化,将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融入课堂,课程不一定增多,内容却可以调整,使之更加有利于传授急救知识。比如,我国初中就开设了生物课,其中一些章节讲到了急救知识,只是内容太少,心肺复苏等具体技能更是涉足不多,可考虑在这些章节增加急救内容。

  再如,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的一些知识也与急救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心脏动力学、心电产生原理、人体消化酶、呼吸时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和转化等,都涉及这些知识。将基础科学知识与急救知识融会贯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急救原理、记忆急救步骤,也有利于学生学好基础课程,这样的融入,具有事半功倍之效。

  纳入是立足眼前,融入是立足长远;纳入需要再投入,融入则是现有课程的拓展与再开发,但纳入的课程更专业,融入的内容比较笼统。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取长补短,使校园内的急救培训成本更小,更有质量、更可持续。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