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数达到1674万人。

  教师编制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数达到1674万人。随着教师队伍规模的扩大,教师编制总量也得到增加,各省在事业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同时,均保持了教职工编制的基本稳定和逐步增长,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

  但是,受人口密度、生源数量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教师编制也存在突出的区域结构性差异,缺编和超编问题并存。在人口导入区,在职教师数量无法承受日益增加的学生数带来的课时压力,新的教师编制尤为紧缺。这种问题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乡接合部非常突出。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学龄人口急速增加,加之地方教育部门率先开展走班制、新高考等教育教学改革,对教师的需求量持续提升。尽管政府部门一再统筹其他行业编制,优先满足教育发展,仍然面临师资捉襟见肘的问题;在城乡接合部,由于近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学龄人口选择进入城镇学校就读,随之带来了城镇学校大班额、大校额等一系列问题,教师编制也呈现出相对紧缺的状况。

  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人口导出区,教师编制则相对宽裕。例如在部分农村地区,生源大量流失,学校呈现空心化,但实有教师编制数仍然维持原状,严重超过国家师生比应配置的教师数,教师大量“富余”,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教师编制的区域结构性差异,来源于学生就学的跨地域流动,学生流动并没有及时带动教师编制数量的变化。

  面对教师编制的区域性矛盾,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能够继续加强对教育的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编制使用效益,把编制用在最紧缺的地区。

  首先,及时统筹调整,保障教师编制存量资源。政府职能部门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精简部分不必要的事业单位编制,统筹使用,优先满足基础教育需求。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每隔1-2年核定一次教师编制,保障教师编制存量,及时补充所缺的师资。

  其次,建立跨区域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发挥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负责全省编制的职责,指导各地梳理所辖区县的教职工编制数、空编数和超编数,摸清编制配备情况,适当收回富余编制,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分配、周转使用富余编制,重点保障本市域内人口导入区的基础教育教师编制配备,探索尝试市域“编随生走”的机制,不断优化编制结构,切实提高编制使用效益。

  最后,探索多种途径补充师资,增加教师总量。部分地区率先改革,因地制宜探索经验,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例如,苏州教育采用专项编制,由区级财政供养,专项编制教师享受与传统编制内教师相同的职称评定待遇,让新进教师安心从教。

  作为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编制管理制度是教师人事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创新编制管理制度,建立跨区域动态调整机制,将为编制效益的发挥注入新的力量。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

中国教育信息订阅号二维码
中国教育信息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