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女博士李晟曼一下子火了起来。1994年出生的她,刚刚博士毕业,且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便已获聘成为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近日,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女博士李晟曼一下子火了起来。1994年出生的她,刚刚博士毕业,且没有海外留学经历,便已获聘成为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事实上,在湖南还有不少“90后”教授,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湖南“90后教授天团”。这其中,有实现器件光电转换,逻辑运算与信息存储功能一体重大突破,出生于1990年的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李东教授;有因攻克困扰国际数学界“西塔潘”猜想,时年22岁被破格聘为中南大学教授级研究员的刘路;还有1991年出生的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刘惠颖……
特别指出的是,这些“90后”教授绝非单单出现在湖南。曾有机构做了粗略的统计分析,国内目前已有数十位“90后”教授(研究员)在高校或科研单位工作,他们多是学术水平处于本领域最前沿的顶尖人才,以出色的科研成果和论文甚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逐渐走向中国乃至世界学术舞台的中心。作为新生代的“90后”优秀青年学者代表,他们既直接为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硬核实力,又是汇聚起一大批同龄及后辈学者奋发有为的磅礴力量。
事实一再证明,年龄因素并非做出重大科研成就的障碍,诸如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这些科学巨匠均在26岁前便有了重大科学发现。年轻非但不是成功成才的障碍,反倒因为年轻人知识结构新、意识观念前沿、创造力强,越容易成为科研的宠儿。在当今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面向学术研究、科技攻关的主战场,个人价值更多与能力、知识、智力和创造性成正比,学术人才成长不应过于关注年龄,而应关注本身的能力和素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际遇和英雄,当时代洪流把这些“90后”推到各岗位前台之际,“90后”日渐成为不少职业领域骨干力量之时,不得不承认,“90后”集体表现出来的拼搏形象和能力展示令世人动容。聚焦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上来,把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训练的“90后”学者推向重要岗位,担子压上、待遇跟上、关心带上,充分发挥他们拔尖的综合素养、能力才学,以及奋发昂扬、思维活跃等优势力量,他们必将献上自己的全部力气和能量,加鞭奋蹄,释放潜能集聚起磅礴的学习力。
值得注意的是,李晟曼相对特殊的一点在于,其学习科研经历均在国内高校完成,并无海外留学经历,这恐怕也是引发热议的另外一个指向点。应当说,早先高校评聘教授的确存在看重甚至“唯”海外留学经历的习惯和认知。一度,政策上的“一刀切”使得一批教师曾陷入海外访学的各种窘境。尤为可喜的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近日共同研究起草《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提出要破除陈旧的人才思维,克服唯学历、唯资历等倾向,不简单把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也就是说,职称代表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与教师是否有海外经历并没有正相关关系,评职称关键还是看学术能力和水平。社会上下形成新的人才观,要淡化人才的年龄、资历,重视人才的能力和岗位贡献。
当下,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进步迅猛,随着“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我国学科实力不断增强,学科建设逐渐与世界高水平接轨,国内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已达到较高水准,这也为青年学者人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学有所成均提供了平台沃土。正是国内优越的学术条件和培养环境,助推了一批肯钻研、能吃苦的青年学者,教学能力、科研实力达到副教授的水准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年少有为、尽展才华也是一种应然应得的奋进状态。此次,湖南大学慧眼识金,评聘虽无海外留学背景,但却有能力、有知识、有担当的年轻本土博士为副教授,不拘泥于某些制度和形式,不做自我设限,不拘一格聘人才,把真正有识之才纳入麾下,这一点非但不必非议,反而应当赞赏。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